由于增速趨緩導致需求增長空間縮水,而投資新建水泥生產線熱度不減,造成產能嚴重過剩,企業無序競爭加劇,華北水泥行業利潤“跳水”。
在浙江,水泥企業現在競爭異常激烈,浙江雖有1.5億噸的產能,但產量只有1億噸;在四川,未來災后重建項目陸續完工,產能會嚴重過剩,水泥價格已經是今年第六次降價。
“有量無價”、“增產不增收”、“產能過剩”概述了今年上半年我國水泥市場總體形勢,盲目投資、無序競爭形成了水泥行業“過剩”局面。
跑馬圈地潮加劇無序競爭
山東山水集團董事長張才奎曾經公開呼吁“大家別在爭了,爭什么呢?”
對水泥巨頭冀東而言,赴港上市的金隅集團或許是其未來在華北水泥市場的最大競爭者。
太行水泥屬金隅集團旗下公司,而華北水泥市場最大的水泥企業冀東水泥和金隅集團目前競爭激烈。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新的水泥生產線的正式建設,意味著金隅集團欲擺脫冀東的市場包圍,擬從冀東正面和側面等多方向反擊冀東水泥。
“大家都在跑馬圈地,這兩年的行業混亂看來是難免的了。”數字水泥網總裁劉作毅就曾這樣感嘆。
與此同時,金隅集團還計劃到2010年其水泥產能力爭達到3000萬噸,主要集中在華北市場。
“我們的很多水泥廠都在京廣沿線一帶,有一個‘大十字’戰略。”金隅集團內部人士對記者這樣解釋金隅的戰略規劃。
水泥業的另一央企巨頭中國建材顯然也不甘落后,其旗下正在崛起的另一諸侯“北方水泥”,目標是覆蓋東北和內蒙市場,力爭3年內使水泥產能達到5000萬噸,使“北方水泥”成為一個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強的中大型水泥公司。
南方水泥、北方水泥先后建立,加快了中國建材整合并購的步伐,其目標則是3年內使中建材的水泥產能達到3億噸。
“南海螺不過河、北冀東不跨江”的默契再也一去不復返,利益的號角吹動著大家爭奪的速度,爭市場,奪名利,而這就是如今的市場經濟競爭。
中國建材工業協會副會長鄒傳勝表示,水泥是區域性產品,無序的競爭和盲目的擴張只能加劇產能的過剩,為水泥工業的持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國家發改委出面調研,工信部點名水泥業過剩,收緊新建水泥項目審批已經成為了行業內議論的焦點,只是不知這種無序慘烈競爭能夠何時停止?
目前中國水泥市場的總容量也不過是14億噸,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如何 “消化”3億噸剩余產能。
產業升級打破“過剩”窘境
在上半年水泥生產銷售分析研討會上,東北最大的水泥生產商亞泰集團正在積極布局過剩行業背景下的戰略。
“我們已經感覺到了產能過剩的壓力了,但是我們能夠主動應對,揚長避短,所以過剩危機表現并不明顯,這主要得益于我們進行結構調整,提前布局市場格局,告別單一的水泥生產階段,進軍高端市場的戰略轉變。”亞泰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宋尚龍主持會議時說。
亞泰集團副總裁徐德復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集團在價格策略上采取小幅頻調與大幅調整相結合,主動引領市場價格是我們上半年的銷售核心,通過兼并重組手段,進行整合區域市場,并且加大淘汰落后生產力力度等都是我們的生產策略。”
在談及具體進軍高端市場時,徐德復說,集團下一步將依托現有水泥產業規模和技術優勢,全力進軍商品混凝土、骨料、預制構件等水泥深加工下游板塊,開辟水泥銷售第二市場,向產品高附加值和產業一體化要效益。
“增效提速、做強主業,優化資產結構,轉變發展方式,重點發展建材、地產和金融業,形成以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互補的雙輪驅動發展模式,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完成今年經營增長15%的目標。”徐德復最后告訴記者。
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日前指出,目前新型干法窯的發展還有一定的空間,同時給廣東水泥工業的調整提供了一個比較寬闊的“緩沖帶”。只要廣東水泥界能夠把握好新建和淘汰基本同步,加快結構調整,那么廣東省水泥工業的發展就可以不走浙江水泥工業調整的老路。
中國建材(16.5,-0.48,-2.83%)數量經濟監理學會專家認為,盡管近年來由于水泥新型干法的迅猛發展,水泥工業產業結構得到提升,但水泥工業產業結構調整遠沒有到位,我國水泥工業大而不強的面貌并沒有根本改變。
“水泥工業還要發展,產業結構需要提升,考慮到對落后產能的淘汰置換,屆時全國水泥新型干法比例將接近80%,總量仍將保持基本平衡,水泥工業產業結構將跨入一個新時代。”中國水泥協會專家告訴記者。
同時,中國建材工業協會專家也認為,水泥產量相對于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在上半年投資高速增長的背景下,下半年的產量增速仍然會保持在高位,全年產量增速有望超過14%。
水泥區域發展規劃的制定,應突破行政管轄區域,由國家主管部門組織行業協會、省區市主管部門,遵循經濟規律,按經濟區域制定水泥發展規劃,抑制局部地區產能的過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