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泥企業正醞釀新一輪的提價。
“之前提價10元/噸,企業仍處于盈虧的平衡點上。”業內人士表示,提價后,杭州市場的P·O42.5散裝水泥均價在255元/噸,仍不及烏魯木齊同型號水泥價格520元/噸的一半。
“甚至是業內管理做得非常不錯的三獅,在提價前也有虧本出廠。”有業內人士表示,其德清三獅在提價前,企業出廠含稅價約190元/噸,凈虧10元/噸。
生產工藝技術國內領先的浙江水泥企業,卻處于價格和經濟效益國內低谷的怪圈,被業內稱為“鍋底”。
日子有些難捱今年三次停窯限產但杯水車薪
浙江省水泥企業在繼年初、4月和6月后,于8月下旬開始第四次全省“限產”計劃。雖然一再的停產或者是限產保價,但浙江水泥企業的日子依然難捱。
“去年,浙江省水泥企業統一停窯58天,水泥市場情況卻沒有多大起色。”紅獅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章小華說今年的形勢將更趨嚴峻。
中國建材集團南方水泥副董事長、浙江三獅集團董事長姚季鑫亦證實浙江水泥遇到了問題。“2008年水泥價格最低的時候,我們賣200元/噸,熟料最低的時候賣165元/噸。”浙江水泥亟待“脫貧”。
曾幾何時,浙江的水泥行業笑傲全國。
2001年,浙江的建材行業效益全國領先,其總產值和實現利潤額分居全國的第四和第二,水泥行業的利潤更占到全國的四分之一。但從2004年下半年起,浙江省水泥價格持續低迷,企業效益低下。到2007年底,浙江的新型干法生產線達到100%,遠超50%的全國平均水平,成為全國率先進入水泥工業現代化的典范。但是,從此也進入一個怪圈:新型干法水泥雖然質量優質,但卻比其他省市的立窯水泥價格低賤。
2008年,浙江水泥依然沒有擺脫產能過剩、過度競爭,價格低下的困境,噸水泥利潤率位列全國倒數第三。
“現在浙江的水泥價格仍在歷史低位,幾無利潤可言。”業內人士表示,2008年浙江全省新型干法窯運轉率或不足75%,而根據國際通用指標推算,水泥窯運轉率低于78-80%,當地水泥行業將面臨艱難時期。
“四萬億投資項目落地浙江的較少,重大工程項目不多,因而對水泥的需求難有大的增幅”,章小華說,雖然房地產市場的復蘇會使得需求上升,但不少的開發商拿地后并不急著興建,“所以這一部分的需求也仍是未知。”
需求萎靡,改變供求關系便成為重點。浙江水泥企業在今年已經有過三次停窯限產。“六月份的那次效果并不理想,”業內人士表示,“停產也就是解決一部分前段時間價格太低而滯銷的水泥產品,如果一味生產下去,接下來的產品也沒有地方存放,所以要先賣一部分再開工。”
8月17日,新一輪的停窯限產率先在浙江登峰水泥啟動。“為進入旺季后再次提價做些準備。”
而事實上,杭州市場在限產后提價10元/噸,約在255元/噸,“即使這個價格也僅是保本”。長江證券分析說,此前浙江噸水泥虧損10元(全部成本),而未來要獲取一定利潤還須再次提價。
“這并不是根本辦法,是沒辦法的辦法”。姚季鑫對此也頗為無奈。
產能泛濫之殤浙江水泥協會兩次“上書”要求調控
目前,浙江新型干法生產線88條,實際熟料產能8400萬噸,水泥產能1.6億噸,需求量約1億噸,嚴重供過于求。正是由于在產能總量把握上的失控,使得浙江水泥市場過度競爭、價格低下而一度處于高產出低利潤的狀態。
數據顯示,上半年,浙江省規上工業水泥產量為4743.2萬噸,同比增長1.4%。如果按2008年底的水泥產能15062.9萬噸計算,上半年水泥的產能利用率僅為63.0%,價格卻仍在底部徘徊。
產能過剩狀況突出。
浙江省水泥協會此前曾偕同會員企業兩次“上書”,要求對全省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進行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