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工業和信息化部對外發布了《水泥行業準入條件》(征求意見稿),指向很明確,即解決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的問題。針對水泥行業產能高燒不退的現狀,國家近期三令五申頻頻亮劍,以期緩解部分區域投資過大的壓力,改善對水泥行業投資增速過高的預期。
我國水泥行業局部產能過剩、全行業預期產能過剩的現狀如何?《水泥行業準入條件》(以下簡稱《條件》)的出臺對于引導水泥行業健康發展起到哪些積極的意義?國家將采取哪些政策措施給水泥行業“退燒”?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參與起草《條件》(征求意見稿)的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孔祥忠。
產能預期過剩也很嚴重
如不及時控制投資,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將會出現行業災難
我國水泥行業經歷了“十五”、“十一五”的發展,通過結構調整,水泥企業的規模和競爭實力大為增強。孔祥忠如是概括:“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的提高從技術結構上徹底改變了中國水泥工業落后的面貌;大企業的發展從組織結構上提高了生產集中度;通過市場競爭和政策引導,淘汰落后水泥產能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讓水泥項目投資增速一路飆升,部分地區已出現了明顯的產能過剩跡象。來自中國水泥協會的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水泥產量14億噸,產能18.7億噸,產能利用率不足75%。2009年我國水泥市場需求預計15.5億噸,而初步統計2009年在建項目的水泥產能是6億噸。截至8月,全國水泥累計產量10.28億噸。產量同比增長17.2%,創兩年來產量增速新高;全國各區域產量同比增速均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華東及華南區域增速仍較低。東北、西南、西北區域增速較高。
孔祥忠分析說,即使全部淘汰落后產能3億噸,產能利用率也只是71%,明后年的行業產能過剩就不可避免了。這就是預期產能過剩。而局部的即期產能過剩在浙江、江蘇、遼寧、廣東、江西都顯現出不同的表現。進入水泥銷售旺季以來,許多地區首次出現價格緩慢回升的現象,這還是在國家4萬億投資拉動經濟的背景下。如不及時控制投資,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即期的局部產能過剩會蔓延至全國,而出現整個行業的產能過剩,那將是一場行業災難。
“按現有核準項目的總量加上原有的產能將出現大大超出市場新增容量,即使全部淘汰落后水泥產能,新型干法水泥的未來產能有可能超出市場需求量的20%以上。”孔祥忠對此表示擔憂。“這就會給社會投資資源帶來浪費,整個行業的效益也會走下坡路,這是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都不想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