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于水泥、平板玻璃建設項目清理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拉開了“鐵腕”清理建材業項目的序幕。但記者調查發現,仍有部分公司對此事的嚴格性認識不夠充分。
今年9月,國務院批轉了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涉及的行業包括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以及電解鋁、造船、大豆壓榨等。而18日的《通知》,則是對前期政策的細化和落實。
但記者了解到,目前不少水泥公司對政策的印象依然停留在9月份的《若干意見》上,認為在建項目只要拿到了項目批文和開工許可證,就不存在“下馬”的問題。
然而,《通知》這次明確指出了清理范圍,其中,水泥為今年9月30日前尚未投產的在建項目、已核準未開工項目(含水泥熟料線和粉磨站);平板玻璃為今年9月30日前尚未點火的在建項目、已備案未開工項目。
“我們項目的批文和開工許可證都辦下來了,目前項目正在建設之中,明年就要竣工,這樣的情況應該不在清理之列?!弊蛉眨患宜嗌鲜泄镜娜耸繉τ浾哌@樣說。據了解,實際上,目前有多家水泥上市公司也是同樣的情況,正在開建項目。如果《通知》嚴厲執行,這些都面臨著“叫?!钡目赡堋?/P>
近兩年來,不少上市公司都通過增發或配股的方式募集資金,投向水泥生產線項目。但按照常規,公司會在募集資金到位之前,便用自有資金開始建設,然后再進行資金置換,所以不少項目或許已經竣工投產。但記者注意到,不少企業都沒有披露項目投產的“習慣”。
昨日,一位水泥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這次《通知》對淘汰落后產能的態度非常堅決,新建項目即使不“下馬”,也將導致項目投產的時間大大延緩。“對于龍頭企業來講,短期內可能受到影響,但長期來看還是有利的?!?/P>
方正證券昨日發布的投資報告則認為,對水泥行業的限產行動是國家整頓行業產能過剩的舉措,目的在于遏制過剩產能的蔓延。但目前水泥行業的復產不能完全歸因于產能沖動,下游房地產的持續走好所帶動的需求擴張才是根本原因。
實際上,有些企業對于這一禁令也是暗自“歡迎”。一個水泥企業高管對記者表示,公司并不希望去某地建設水泥生產線,但礙于地方政府的情面而不得已。如果這次“被迫”停止的話,公司無疑可以“完美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