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度重頭大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于近期舉行,根據此前《瞭望》新聞周刊披露的信息,調結構、防通脹成為此次會議的重點內容,但是宏觀政策的進退最受各方關注。
在當前經濟復蘇仍然不穩固的背景下,宏觀經濟刺激政策不會整體退出已經成為學界的共識,而決策層最近也頻繁表態,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因而學界預測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會對一攬子刺激政策作出大規模的調整和轉向。
但面對資產價格大幅上漲、通脹預期再度抬頭等諸多矛盾,一些非常規的刺激政策必將逐步弱化和淡出。
財政政策:高投資爭議
對于當前復雜的經濟形勢和經濟學界的爭議,《瞭望》雜志將其總結為六大矛盾:其一,4萬億投資是不是“鼓勵”了產能過剩?其二,“保八”是不是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相左?其三,經濟增長是不是對沖了結構調整?其四,擴大投資是不是加劇了消費不足?其五,信貸增長是不是導致通脹預期的“元兇”?其六,“國進民退”是真命題還是偽命題?
而六大矛盾中的大部分或多或少都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有關,經濟結構進一步惡化、產能過剩、抑制消費以及國進民退成為經濟學家們集中擔憂的問題。
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22日在2009年中國經濟學家年度論壇上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應該是我們改變宏觀經濟刺激制度方向和淡出的時候。
華生表示,扭曲的能源、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扭曲了投資的成本并導致了扭曲和不合理的投資行為,近期中央啟動能源資源價格改革非常正確,但是內容基本上還是調價,還是價格改革,而不是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當前要通過宏觀經濟政策的退出贏得時間,真正啟動能源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的變革。
但是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在同樣的場合認為,問題并不在于高投資,高投資持續了十多年,并沒有因持續的政策抑制和理論抨擊而發生變化,說明中國經濟運行中有尚不了解的潛在因素,而經濟學界批評高投資所依憑經濟理論的正確性和適用性值得質疑。
李揚認為,當前需要做的是優化投資結構和經濟結構,在投資中更多地體現就業優先、區域梯度轉移、優化行業結構和投資主體結構以及實現商業可持續性等問題。
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20日發布的《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2009-2010》(下稱《報告》)認為,積極財政政策必須逐步淡出,首先要穩定各類在建項目的政府投資,對于新建項目和進一步的投資膨脹進行適度約束,防止2011年到2012年地方政府因為財政資金的惡化而帶來大量的爛尾工程,使結構性問題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