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混凝土裂縫類型及成因
實際上,鋼筋混凝土結構裂縫的成因復雜而繁多,甚至多種因素互相影響,但每一條裂縫均有其產生的一種或幾種原因,其中最常見的是混凝土早期裂縫,混凝土早期裂縫有以下幾種:
1、塑性沉降裂縫?
此類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骨料沉降時受到阻礙(如鋼筋、模板)而產生的。這種裂縫大多出現在混凝土澆注后0.5小時至3小時之間,混凝土尚處在塑性狀態,混凝土表面消失水光時立即產生,沿著梁及板上面鋼筋的走向出現,主要是混凝土塌落度大、沉陷過高所致。另外在施工過程中如果模板綁扎的不好、模板沉陷、移動時也會出現此類裂縫。
2、塑性收縮裂縫
此類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澆筑后,在塑性狀態時表面水分蒸發過快造成的。這類裂縫多在表面出現,形狀不規則、長短寬窄不一、呈龜裂狀,深度一般不超過50mm。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澆注后3—4小時左右表面沒有被覆蓋,特別是平板結構在炎熱或大風天氣混凝土表面水分蒸發過快,或者是基礎、模板吸水過快,以及混凝土本身的水化熱高等原因造成混凝土產生急劇收縮,此時混凝土強度趨近于零,不能抵抗這種變形應力而導致開裂。混凝土中蒸發和吸收水分的速度越快,塑性收縮裂縫越容易產生,而商品混凝土由于為了滿足可泵性、流動性、出機時混凝土的塌落度和砂率比普通混凝土大很多,早期強度低所以其水分特別容易散失,表面容易形成裂縫。
3、溫度應力裂縫
此類裂縫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澆筑后,聚積在內部的水泥水化熱不易散發,造成混凝土的內部溫度升高,而混凝土表面散熱較快,這樣形成較大的內外溫差,使混凝土內部產生壓應力,表面產生拉應力。如果在混凝土表面附近存在較大的溫度梯度,就會引起較大的表面拉應力,此時混凝土的齡期很短,抗拉強度很低,如果溫差產生的表面拉應力,超過此時的混凝土極限抗拉強度,就會在混凝土表面產生表面裂縫。這種裂縫一般產生很早,多呈不規則狀態,深度較淺,屬表面性質。表面裂縫易產生應力集中,能促使裂縫進一步開展。
4、施工工藝質量引起的裂縫
在鋼筋混凝土結構澆注、構件制作、起模、運輸、堆放、拼裝及吊裝過程中,若施工工藝不合理,施工質量低劣,可能產生各種形式的裂縫,特別是細長薄壁結構更容易出現裂縫。裂縫出現的部位和走向、裂縫寬度因產生原因而異,比較典型且常見的如下:①鋼筋混凝土保護層過厚,或亂踩綁扎的上層鋼筋,使承受負彎矩的鋼筋保護層加厚,導致構件的有效高度減小,形成與受力鋼筋垂直方向的裂縫。②混凝土震搗不密實、不均勻,出現蜂窩、麻面、空洞,導致鋼筋銹蝕或形成其它荷載裂縫的起源點。③混凝土澆注過快,混凝土流動性較低在硬化前因混凝土振搗不足,硬化后沉實過大,容易在澆注數小時后發生裂縫,即塑性收縮裂縫。 ④混凝土攪拌、運輸時間過長,水分蒸發過多,引起混凝土塌落度過低,使得在混凝土表面出現不規則的收縮裂縫。⑤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時,為保證混凝土的流動性,增加水和水泥用量,或因其它原因加大了水灰比,導致混凝土凝結硬化時收縮量增加,混凝土表面出現不規則裂縫。⑥混凝土分層或分段澆注時,接頭部位處理不好,易在新、舊混凝土和施工縫之間出現裂縫。⑦混凝土早期受凍,使構件表面出現裂紋,或局部剝落,或脫模后出現空鼓現象。⑧施工時模板剛度不足,在澆注混凝土時,因側向壓力的作用使得模板變形,產生與模板變形一致的裂縫。⑨施工時拆模過早,混凝土強度不足,使得構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載作用下產生裂縫。
5、原材料質量引起的裂縫
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骨料、拌和水及外加劑組成。混凝土所采用材料的質量不合格,可能導致結構出現裂縫。①砂石含泥量超過規定,不僅降低混凝土的強度和抗滲性,還會使混凝土干燥時產生不規則的網狀裂縫。砂石的級配差,或砂顆粒過細,用這種材料拌制的混凝土常造成側面裂縫。堿骨料反應。骨料中含有泥性硅化物質與堿性物質相遇,水、硅反應會生成膨脹的膠質,吸水后造成局部膨脹和拉應力,則構件產生爆裂狀裂縫,在潮濕的地方較為多見。②拌和用水及外加劑拌和用水或外加劑中氯化物等雜質含量較高時對鋼筋銹蝕有較大影響。采用海水或含堿泉水拌制混凝土,或采用含堿的外加劑,可能對堿骨料反應有影響。
二 混凝土裂縫常見預防措施
1、塑型沉降裂縫預防措施
此類裂縫預防的措施如下:①在滿足泵送和施工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小混凝土塌落度;②保證混凝土均質性,攪拌運輸卸料前先高速運轉20—30秒,然后反轉卸料;③施工過程中應經常觀察模板的位移和混凝土澆搗的密實情況,不能漏振、過振使混凝土離析分層;④施工過程中嚴禁隨意加水。
2、塑性收縮裂縫預防措施
此類裂縫預防的措施如下:①施工單位在澆注混凝土后要及時覆蓋養護,增加環境濕度;②商品混凝土公司在滿足可泵性、和易性的前提下盡量減小出機塌落度、降低砂率、嚴格控制骨料的含泥量。
3、溫度應力裂縫預防措施
此類裂縫預防措施如下:①降低混凝土發熱量。選用水化熱低、凝結時間長的水泥,以降低混凝土的溫度;摻加緩凝劑或高效減水劑,以提高混凝土強度并減少用水量及水泥用量,延長混凝土達到最高溫度時間,減少干縮;盡可能選用最大粒徑較大,顆粒形狀好且級配良好的粗骨料,避免砂量過多以減少水泥用量及用水量;在滿足泵送和施工的前提下用低流動性混凝土,嚴格控制水灰比,減少單位體積混凝土用水量。②降低混凝土澆筑溫度。在高溫季節要降低原材料溫度,在環境溫度較低的早晚澆筑;避免吸收外部環境熱量,運輸工具、泵送管路盡量遮蔭,防止混凝土升溫;埋設冷卻水管,通入冷水降溫。③分層分塊澆筑。④表面保溫與保濕。要盡量長時間地保溫和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讓其表面慢慢冷卻、干燥,使混凝土能夠增長強度以抵抗開裂拉應力。主要有蓄水養護和覆蓋灑水養護兩種方式,養護時間一般不少于14d。
4、施工方面原因造成的裂縫預防措施
此類裂縫預防措施如下:①加強模板施工的過程管理。模板及其支架必須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剛度和穩定性,在振搗過程中派專人進行看模,防止松扣下沉現象發生;試塊強度達到設計允許值時方能拆模。②混凝土的成品保護。對澆筑好的板面,必須在混凝土強度達到1.2N/MM2 后方可上人。③鋼筋綁扎施工加強對負彎矩筋的管理。加密支撐馬凳的間距、確保板面負彎矩筋的保護層厚度。④振搗方式方法必須正確。振搗易快插、慢拔。振搗時間過短,混凝土不均勻;時間過長,易導致嚴重浮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