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大問題制約發展二 大型企業大有作為三 優質旋窯增長快
一 三大問題制約發展
銷售的地域性限制規模效益的發揮企業擴大規模雖然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但由于受水泥產品銷售地域性的影響,生產規模擴張后,銷售市場也必須進行相應的拓展,產能擴張的規模效益才能顯現出來。因此,產品輸出(或運輸成本)就成了水泥銷售中的關鍵問題之一,企業在規模擴張的過程中,必須解決水泥生產地域性限制的問題。大型水泥企業一般都必須依托一定的資源優勢,巨大的石灰石礦藏儲備是大型水泥企業發展的基礎,也就是說大型水泥企業一般都建在石灰石(水泥生產的主要原材料)資源富集地區。但這些地區不一定是水泥需求旺盛地區,所以大型水泥企業在規模擴張的同時,都面臨著產品輸出的問題。長距離運輸會增加運輸成本,會減弱在銷售地的競爭力。所以企業規模擴大后,銷售模式就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適應大規模生產。海螺水泥的大型熟料生產基地+銷售地粉磨站模式,就是針對這一問題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生產經營模式。
產業結構調整進展緩慢我國雖然制訂了強制淘汰水泥落后產能的政策,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在執行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有待解決。落后小水泥企業多為地方投資建設,強制關閉會影響地方財政收入,為當地帶來投資無法收回、被關閉企業人員就業等問題,所以落后水泥產能淘汰進展較為緩慢。
水泥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原本就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大型企業不可能將未來的發展完全寄托在強制淘汰落后水泥產能的政策性上。市場化應是產業調整最有效的方式,企業可以通過收購中小水泥企業,將其改造成水泥粉磨站,既可獲得當地的水泥市場份額,又可在自己的市場范圍內淘汰落后水泥產能。對這種企業與產業雙贏的局面,只有不斷強化規范市場競爭,才能得以實現。、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成本有待降低前幾年建設的新型干法生產線在投產后,普遍存在生產成本偏高的問題,這與當時我國水泥工業裝備的發展水平低,生產線投資成本過高有關。2000年前,日產2000噸新型干法生產線設備的國產化率還比較低,日產4000噸新型干法生產線的國產化率更低,這使得新型干法生產線規模化生產的優勢不能得到充分發揮,難以抵御"小水泥"的低質低價競爭。
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我國水泥工業裝備取得了長足進步。日產2000噸的新型干法生產線已實現了國產化,日產4000噸以上生產線的技術和裝備國產化也取得了較大成果。海螺水泥一條日產8000噸、三條日產1萬噸新型干法生產線已開始建設。目前我國大型新型干法生產線的熟料燒成技術、環保技術和裝備已達到世界水平,日產4000噸新型干法生產線的單位產能投資額較3年前下降了近一半。
二 大型企業大有作為
"十五"期間,我國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總量的比重要提高到20%,水泥散裝率要達到30%;水泥生產企業的平均規模由目前的10萬噸提高到25萬噸前10家水泥企業生產集中度由5%提高到17%;同時積極發展大型、超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在行業內推行清潔生產。這預示著大型新型干法生產線和散裝水泥將成為我國水泥工業的發展趨勢,使行業內的企業組織結構向有利于大型企業的方向發展。在未來諸多基建項目中,這些企業面臨機遇。
西部大開發
西部大開發的重點是加快西部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交通、通訊、水利工程、城市建設;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優勢資源的開發和產業結構的調整。2001年國家從長期建設國債中拿出500億元,安排了一批西部基建項目,如青藏鐵路、西部機場、西部州縣公路、西電東送等。
西部大開發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基礎設施的"瓶頸"現象,伴隨著西部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開展,對水泥的需求也會大幅上升。西部的水泥工業擁有資源優勢。西部地區用于水泥生產的石灰石、石膏、頁巖等原材料資源豐富,西部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在全國具有優勢,同時還擁有豐富廉價的水電和煤炭資源,這些都使西部水泥企業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西部水泥工業還具有地域性優勢。由于水泥的生產和銷售具有地域性,西部地區地處內陸,水泥陸地運輸成本高,西部的水泥市場相對封閉,在全國水泥價格低迷的情況下,西部地區的水泥價格始終能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西部大開發最大的受益者是西部水泥企業,開發建設形成的對水泥的巨大需求,絕大部分將由西部水泥企業來分享。目前西部的水泥上市公司有祁連山、秦嶺水泥、四川雙馬、四川金頂、天山股份。
西氣東輸工程
西氣東輸工程于2000年啟動,輸氣管線西起新疆塔里木油田,經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最后抵達上海。沿途將穿越戈壁沙漠、黃土高原,以及呂梁山、太行山、太岳山,并跨越黃河、長江、淮河等江河,全長4200多公里,預計工程總投資1200億元。除了384億元的主干管道投資外,塔里木氣田開發和沿途城市管網建設的投資額將突破800億元,投入西部省區的資金為338億元,僅投入新疆就達280億元。西氣東輸工程不僅形成了對鋼材、設備、檢測儀器等的巨大需求,沿線的氣站及配套工程的建設還會形成巨大的水泥需求,沿線的天山股份、秦嶺水泥、安徽海螺、巢東股份等面臨機會。
南水北調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已于2002年底正式開工建設,到2010年主要完成東線一、
二期工程和中線一期工程,計劃總投資為1400多億元,工程涉及到北京、天津、
河北、河南、山東、江蘇等省市。該工程會在沿線形成巨大的水泥需求,沿線附近的安徽海螺、巢東股份、獅頭股份、冀東水泥、天水股份等公司可能獲益。
奧運場館建設
北京申奧成功,接下來就要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奧運場館建設。北京將新建奧運場館8個,改造舊有場館13個,加上按計劃本來要建設的11個,7年中需要約160億人民幣;籌建四條地鐵和重要城市道路建設,通過重點工程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供應能力,60項重大工程需要1000億人民幣;北京的住宅建設投資將大量增加,每年估計為50億人民幣。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奧運場館建設需要大量的水泥建材,附近的冀東水泥、天水股份等公司可能獲益。此外,現代化場館建設對特種水泥的需求也會大幅度增長,獅頭股份作為國內最大的特種水泥生產企業也會獲得一定的機會
三 優質旋窯增長快
市場需求量繼續增長
水泥需求量與經濟增長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有著密切的關系。2001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繼續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將投資和消費作為拉動經濟的主力。未來幾年,我國國民經濟和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將保持7%和10%左右的增速,2002年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達到18%,據此預計,未來幾年我國水泥需求將保持6%以上的增長速度。
目前我國水泥工業正處于新一輪周期的上升階段,在今后的3-5年內,我國經濟的增長將對水泥需求產生持續的拉動。從總量上看,我國人均水泥消費量為450噸/人·年,接近發達國家的水泥消費水平,但以水泥累計消費量來衡量,我國建國以來人均累計水泥消費量僅為發達國家的一半,遠未達到飽和程度。
產業調整趨于市場化
在行業穩步增長的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逐漸呈現出新的形式。經歷長期的虧損和激烈的價格競爭后,水泥產品的價格在低位徘徊,多數企業已無力繼續進行價格競爭。在政策引導啟動行業結構調整,并取得初步成效后,大型企業為提高市場競爭能力,紛紛進行規模擴張和技術升級,這就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的,來自于企業自身的產業結構調整要求。產業調整逐漸趨于市場化,使產業結構在市場需求的引導下,呈良性發展趨勢。
優質旋窯水泥需求增長快
水泥需求結構也將發生重大變化。由于采用新標準,混凝土施工中水泥的用量將減少30%,為達到規定的施工強度,必須采用優質高等級水泥,即優質旋窯水泥,尤其是新型干法水泥,因此優質旋窯水泥的需求將會有較快的增長。
預計未來5年內,我國水泥需求總量將維持在6-7億噸,其中立窯水泥的需求將逐漸萎縮,而優質旋窯水泥尤其是新型干法水泥的需求增長將超過平均水平。因此國家提出了將水泥總量控制在6億噸,同時提高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的產業調整目標。
"十五"期間,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將形成對水泥的巨大需求,而大型基建投資項目在工程管理上較為嚴格,由于水泥新標準的施行,這些國字號工程在水泥的選用上必須遵守新規定,這就使大量的"小水泥"無法再進入這一市場。
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增長較快的是發達地區的大中型城市,這些大中城市已相繼啟動了水泥散裝化。新型干法水泥單條生產線的生產能力大,進行水泥散裝化的成本較低,會逐步占領大中城市的水泥市場。因此,預計"十五"期間新型干法水泥的產銷量年均增長有可能達到30%以上。同時新型干法水泥又是目前水泥工業最高技術水平的代表,具有其他技術無法相比的規模和生產效率。在需求增長和生產效率提高的雙重作用下,新型干法水泥未來的發展前景十分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