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招商部門招商贏來大手筆,水泥廠落戶國家貧困縣,如果水泥企業真能良性運轉,創造高GDP產值,在增加稅收和促進人口就業上都是積極有益的,并且還將帶動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這無疑是一件大好事。可是,未曾想,兩個地方不到40公里,兩家投資5個億,供大于求,兩家企業殘酷爭奪有限市場,這該怎么辦?
關于同意道真縣水泥廠前期工作的批復
關于同意正安縣水泥廠前期工作的批復
據水泥人網了解,兩家水泥生產線的項目審批單位分別是貴州省經貿委和貴州省發改委。正安縣和道真縣緊緊相鄰,分布在兩縣的兩家水泥企業建成后又都是各自縣里規模最大的工業企業,兩縣都希望生產線能盡快投產。這是否是政府相關部門溝通不及時所導致的呢?
相信這一事件的制造者肯定不愿意看到如此局面,可是在鐵的事實面前,誰愿承擔自己犯下的錯誤?這是一起政府違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進行決策的典型事件。當地縣政府為了贏得政績,為了有錢用,就靠發展這種重復建設的行為來發展工業找錢,奉行GDP原則,單純用經濟增長的數量、規模和精力向某一方面或某個工程項目傾斜,妨礙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這是一種片面的發展觀,是違背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原則的;也是片面的政績觀,一種急功近利的政績觀。錯誤的發展觀和政績觀是這起事件的罪魁禍首。
在這出重復建設的“鬧劇”中,究竟是誰被誰“忽悠”了?筆者認為,政府決策者、企業負責人和當地老百姓都在這件事情中被忽悠了,三者兼而有之。
1. 政府決策者被忽悠了。政府招商引資部門為了贏得業績,被水泥企業的規模和產量給忽悠了。政府決策者把社會效益、長遠利益拋在腦后,無視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無視當地經濟、社會承受能力,片面追求GDP效益,給當地經濟和社會環境帶來沉重的壓力。
2. 水泥企業負責人被忽悠了。水泥廠一味追求自身利益,被政府部門在項目審批和建設上大力支持的“輿論假象”給忽悠了。泥企業負責人把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置于腦后,把企業生產運營情況忘得一干二凈,無視供求關系,引來供大于求的極度不平衡,給企業經營帶來嚴重危險。
3. 當地的老百姓被忽悠了。當地政府想利用自己的官方地位制造輿論氛圍,把新建的水泥廠項目做為一大手筆,放到使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地位上進行宣傳,老百姓被假象所迷惑,認為“大企業能使人們脫貧致富”,而不知其中內情。
事已至此,再談論誰犯了錯誤也不能將錯誤挽回,如何擺脫困境才是徹底解決該“鬧劇”的根本所在。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希望各方可以冷靜一下,給自己降降溫。當地政府幫助水泥廠適時撤出才是明智之舉。
相關閱讀:相隔僅40公里 兩超百萬噸生產線競相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