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述了在混凝土中常見的表面缺陷(氣孔、塑性開裂、應力開裂、蜂窩麻面、失準、掉落、鹽霜、集料透露及污染等) 的識別預防及處理方法。
1 引言
當一座建筑物或結構物的表面由混凝土構成時,高質量的外觀就成為其設計、技術規范及施工工藝所應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衡量一個工程的優劣,不僅僅是考慮其適用性、經濟性和安全性,對于美觀性的要求亦顯得日漸重要。
2 混凝土常見表面缺陷的識別及預防
2.1 氣孔
氣孔的表現特征:分散、單獨,小于10mm的氣孔。
產生原因:(1)骨料級配不合理,粗集料過多,細粒料偏少;(2)骨料大小不當,針片狀顆粒含量較多;(3)用水量較大,水灰比較高的混凝土;(4) 振搗不充分;(5)使用表面刷油的鋼模板。
解決辦法:(1)把好材料關。嚴格控制骨料大小和針片顆粒含量,備料時要認真篩選,剔除不合格材料;(2)選擇合理級配,使粗集料和細粒料比率適中
(3)選擇適當的水灰比;(4) 高度重視混凝土的振搗;(5) 確保模板堅硬,涂抹適當厚度的脫模劑。
2.2 塑性開裂
其表現特征:裂紋,通常不延續,多發生在頂面。
產生的原因:(1)溫縮是混凝土開裂的重要原因;(2)早期干縮是混凝土產生裂紋的又一重要原因;(3)混凝土硬化之前沉降也會造成開裂;(4)基層不平整也會造成混凝土的開裂;(5)單位用水量過大,水泥用量過大都可能導致混凝土開裂。
解決辦法:(1)嚴格控制水灰比,減少混凝土拌和物中的含水量;(2) 選用適合的水泥,合格的沙石料并準確掌握配合比;(3) 加強養護,混凝土收面后,可以采用噴霧養護,以增加空氣濕度和補充混凝土過早蒸發的水份。在混凝土終凝后立即覆蓋草袋(或沙、土工布) 并充分灑水養護,以保證混凝土強度的正常增長,防止因失水過快而產生干縮裂紋。
2.3 應力開裂
應力開裂的表現特征:通常產生較長、橫距相同的裂紋。
產生的原因:(1)已硬化混凝土溫度變化;(2) 過早承重;(3) 拆模(底模) 過早。
解決辦法: (1) 檢查構造鋼筋的設計和施工縫的位置;(2) 注意澆筑程序;(3) 控制拆模時間,防止結構起載。
2.4 蜂窩麻面
蜂窩麻面的表現特征:露石和粗糙表面。
產生原因: (1) 混凝土拌和料中細料不夠;(2) 粗集料中細料不足;(3) 振搗不充分;(4) 施工中在模板接縫處或在連接螺栓孔處漏漿。
解決辦法: (1) 檢查水泥和沙子的配合比;(2)檢查粗集料的級配;(3) 充分拌和,精心澆筑,充分振搗;(4) 確保模板不露漿。
2.5 失準(錯牙)
失準(錯牙) 的表現特征: 凸出、成波形或其他種類與原設計不符的情況。
產生的原因: (1) 模板安裝不準確;(2) 澆筑時,在荷載作用下或由于模板含水量發生變化而造成變形。
解決辦法: (1) 檢測模板是否順直;(2) 檢查是否有足夠的模板固定夾具,模板加固是否穩定可靠;(3) 檢測澆筑頻率和混凝土數量,避免超過模板設計的承載力;(4) 使用木模板時,避免模板中的含水量變化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