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氣候變化引起全球的共同關注。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及工業化進程的加速,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激劇增加,從而導致氣溫增高,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頻發,進而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環境產生嚴重影響。
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達成了全球經濟必須走綠色發展道路這一普遍共識。在本次會議上,溫總理強調,中國政府確定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是中國根據國情采取的自主行動,是對中國人民和全人類負責的,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鉤。并承諾將堅定不移地為實現、甚至超過這個目標而努力。會議結束后,“碳”和“低碳發展”等詞匯一舉成為了人們近期的熱點話題, “低碳發展”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在全球“低碳發展”的浪潮中,中國經濟無疑會受到影響。
水泥及混凝土的生產對不可再生資源依存度高、對天然資源和能源消耗大、對大氣污染嚴重,是節能減排的重點行業。在新的宏觀環境下,碳排放大戶的水泥工業與環境污染大戶的混凝土行業應該超前思考,未雨綢繆,積極采取措施迎接新的挑戰。
混凝土的商品化是當前混凝土工業發展的方向。商品混凝土集中攪拌,比現場攪拌可節約水泥10%,使現場散堆放、倒放等造成砂石損失減少5%-7%,因而,混凝土的商品化有助于混凝土的綠色化發展。但要目前的形勢來看,離這一目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還需要廣大從業人員圍繞節能及低碳排放做好相關工作。
商品混凝土綠色化途徑
1. 提高混凝土耐久性
采用高耐久性混凝土及其他高耐久性建筑材料可以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減少維修次數,在客觀上避免了建筑物過早維修或拆除而造成的巨大浪費,是對各種資源的極大節約。
2005年7月,鐵道部科學技術司發布了由鐵道科學研究院主編的《客運專線高性能混凝土暫行技術條件》,即科技基[2005]101號文件。按混凝土結構所處的碳化環境、氯鹽環境、化學侵蝕環境、凍融破壞環境和磨蝕環境的不同,提出了相應的混凝土結構的使用壽命,經過鐵道部相關部門的大力推廣及各施工單位的積極采用,鐵路高性能混凝土技術已經深入人心。但遺憾的是,商品混凝土直到目前仍未引用高性能混凝土技術,商品混凝土的耐久性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各種質量問題層出不窮,根本談不上耐久性。在此,筆者要呼吁有關部門和廣大從業者能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出發,從設計、施工等各個環節做好商品混凝土的高耐久性推廣工作,對有耐久性要求的建筑結構以耐久性的理念來指導設計和施工,大力推動商品混凝土的綠色化發展。
2.大力發展清水混凝土技術
清水混凝土是直接利用混凝土成型后的自然質感作為飾面效果的混凝土。可分為普通清水混凝土、飾面清水混凝土和裝飾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需要一次澆筑成型,不能進行修補,盡管每平方米造價較普通混凝土高,但算上石材鋪裝,總的來說還是比普通混凝土便宜不少。除此之外,清水混凝土還因減少了裝飾裝修環節而具有節能環保的特點。因此,大力發展清水混凝土技術,有助于商品混凝的綠色化發展。
3. 降低水泥用量
水泥生產中排放的CO2占人類活動制造的CO2總量的5%。據usgs統計顯示,2006年全球水泥消費量為25.5億噸,2008年進一步增長至28.57億噸。資料介紹,水泥行業的能源消耗約占我國全部能源消費的7%左右,CO2排放量約占全國CO2總排放量的18%左右(包括了電力消耗的間接排放),水泥行業的co2減排問題,關系到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的大局。實現水泥工業二氧化碳減排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和基本內容。
要減少水泥工業CO2排放,一方面應在水泥制備過程進行節能減排,另一方面應從水泥應用過程中盡過能減少水泥的用量,防止水泥浪費。由于人類可能無法在未來幾十年內找到可以替代水泥的建筑材料,因此降低水泥用量也是實現中國水泥和混凝土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要降低水泥用量,在當前礦物摻合料及高效減水劑廣泛使用的情況下,做好混凝土配合比的優化工作是完全可能的。同時,低水泥用量、低用水量不僅可減少水泥生產對環境的破壞,還會使混凝土的漿骨比下降、水化熱降低,收縮開裂的機率減小,耐久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