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效性】
【頒布單位】 淮安市政府
【頒布日期】
【實施日期】
【失效日期】
【內容分類】
【文號】
【名稱】
【題注】?
?發展散裝水泥是一項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要經濟、技術措施,對促進水泥生產、流通、使用領域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國家“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方針要求,根據國家發展散裝水泥相關政策和《江蘇省散裝水泥“十一五”發展規劃》,特制定《淮安市散裝水泥“十一五”發展規劃》。
一、“十五”發展回顧
“十五”期間是全市散裝水泥和商品混凝土實現跨越式大發展的重要時期。“十五”期間,全市散裝水泥事業在省散辦和政府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和支持下,超額完成“十五”各項目標任務,取得了較好的社會、經濟、環境效益。
(一)散裝水泥實現跨越發展,綜合配套能力大幅度提高。
“十五”期間,全市累計發展散裝水泥278.5萬噸,比“九五”期間增長了近8倍,凈增量超過240萬噸;2005年全市發展散裝水泥135萬噸,發散率達58.5%,超出全省平均水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十五”期間,全社會對散裝水泥發、運、儲、用等環節的設施設備投入大量資金,現有散裝水泥專用汽車67輛,散裝水泥流動罐296只,新增綜合發散能力140萬噸,“十五”末,全市已形成綜合發散能力240萬噸,為“九五”末的2.4倍。
(二)節能降耗成果顯著,取得了巨大的綜合社會效益。“十五”期間,散裝水泥和商品混凝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發展散裝水泥278.5萬噸,節約包裝用紙1.67萬噸,節約木材9.19萬立方米,減少水泥損耗12.5萬噸,節電205.36萬千瓦小時,降低工程造價5570萬元,降低粉塵排放1.16萬噸;推廣應用商品混凝土205.6萬立方米,節約水泥6.58萬噸,節省水泥包裝費用359.8萬元,節省場地租用費678.48萬元和現場臨時水電及設施費822.4萬元。創綜合經濟效益11608.18萬元。與此同時,促進了建筑施工管理現代化和工程建設質量的提高,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改善了勞動條件,保護了勞動者身心健康,為實現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三)商品混凝土發展迅猛,市區全面實現“禁現”目標,縣城“禁現”工作全面啟動。“十五”期間,我市的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由最初的2家發展到7家,擁有商品混凝土攪拌車86輛、固定泵11臺、汽車泵11輛,生產能力由60萬立方米發展到340萬立方米,推廣應用商品混凝土從最初的幾萬立方米到2005年的67萬立方米,商品混凝土使用率達90%,位居全省前列。我市的“禁現”工作在2004年省經貿委和省建設廳組織的對省轄市“禁現”工作驗收中得到了省專家組的肯定和表揚。楚州區、淮陰區、金湖縣、洪澤縣“禁現”工作已全面啟動。經多次與區縣政府分管領導、區縣建設主管部門協調,2004年上半年楚州、淮陰兩區均成立了散裝水泥辦公室并配備了專職人員,楚州區、淮陰區、金湖縣均以區縣政府名義出臺了“禁現”文件,文件對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禁現”的具體時間、“禁現”的范圍以及保證“禁現”工作的具體措施等方面作了明確的規定。
(四)狠抓質量管理,嚴查“三無”產品。
1、每季度組織建工、質監、檢測等部門對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的材料采購、試驗室、生產工藝控制、運輸、銷售、服務、實物質量等方面進行綜合的考核評定,采取現場考查、實物抽檢、走訪客戶,并針對夏季、嚴冬不同的季節,有重點開展質量巡檢活動,大大減少了因商品混凝土質量原因導致的工程質量問題。散裝水泥質量管理嚴格執行先檢驗合格再打入散裝水泥庫,確保散裝水泥出廠合格率。?
?2、行政執法人員嚴查“三無”產品,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未取得省建設廳頒發的《企業資質等級證書》和市建設局頒發的《生產許可證》不得向社會供應商品混凝土。
(五)大力抓好商品混凝土市場的宏觀調控。依據市政府協調會紀要的精神,要求商品混凝土企業不再作為招商引資項目,發改委一律不予立項,工商部門不再辦理營業執照,建設局不再發放生產許可證和資質等級證書。市散辦還專門制訂了商品混凝土產業發展規劃,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和市場需求,合理、有序地建立供應網點,始終保持供大于求的格局,防止出現行業壟斷。
(六)培植新的發散企業,大力開展農村發散網點建設。隨著淮安市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二期粉磨工程正式投產,全市形成了年生產450萬噸散裝水泥的能力,為我市全面禁止使用袋裝水泥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依據全市的發展散裝水泥思路,城市城區以商品混凝土為主,農村集鎮以廣布散裝水泥銷售網點為主,實現城區、農村同步發展。全市已先后在漣水、楚州區、淮陰區分別設立農村發散網點6個、5個、4個。設立散裝水泥中轉庫4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