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以下是中國建材集團總經理姚燕在建材工業“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發展戰略回顧與展望座談會上的講話。
建筑材料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原材料工業,不僅為建筑業及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撐和保證,而且也為解決和改善城鄉居住條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質保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建材工業和建筑業一并被列入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我國經濟又進入了新一輪的高速增長期。作為經濟建設重要原材料產業之一的建材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建筑業的拉動下,其發展勢頭之快,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從1985年起,我國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衛生陶瓷等建材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先后居于世界第一位,成為名副其實的建材生產和消費大國。盡管我國主要建材產品水泥、平板玻璃、建筑衛生陶瓷等的產量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但我國并不是建材強國,有關專家將建材工業“大而不強”的現實總結為“四大五低”。“四大”即為產品產量大、企業數量大、職工隊伍大、能源消耗大;“五低”則是勞動生產率低、集約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市場應變能力低、經濟效益低。針對這一狀況,建材工業提出了“由大變強,靠新出強”的跨世紀發展戰略。這里,“靠新出強”就是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提升建材工業總體技術經濟水平,調整產業結構,從而實現“由大變強”。
而建材制造業生產技術的發展歷程也揭示出科技創新是貫穿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科技創新推動建材工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
“十一五”期間,建材主要產品品種結構不斷優化,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超過70%,浮法玻璃比重超過80%。建材工業在結構調整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與科技創新工作密切相關。
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是以懸浮預熱和預分解技術為核心,利用現代流體力學、燃燒動力學、熱工學、粉體工程學等現代科學理論和技術,并采用計算機及其網絡化信息技術進行水泥工業生產的綜合技術。我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是以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開展的大量試驗研究為基礎,天津院、合肥院等單位通過成套裝備及單機設計、制造技術引進,在消化吸收國外引進技術及掌握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的基礎上,通過研究開發不斷創新,最終克服了新型干法水泥生產技術推廣應用的瓶頸,大幅度降低了建設投資,提高了設備運轉率,使生產能耗、粉塵排放及產品質量等均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而使我國水泥工業實現以新型干法生產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成為可能,加快了水泥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十一五”期間,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等單位承擔了國家“973”計劃項目“水泥低能耗制備和高效應用的基礎研究”,通過開展水泥熟料分段燒成動力學及過程控制的研究,以期弄清熟料形成過程的最佳熱、動力學機制,建立最佳能量配置,建立新一代高能效水泥窯爐工藝原型,進一步降低水泥熟料燒成的能耗。
浮法玻璃生產工藝是1959年由英國Pilkington兄弟研制成功,由于該工藝具有產品質量高、生產效率高、產品規格多等優點,被譽為平板玻璃工業的一次革命。但由于受到技術封鎖,我國平板玻璃工業被迫走上自主創新之路,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購買皮爾金頓公司專利技術使用權的國家。1981年,通過建材行業各研究院所及企業的聯合攻關,由我國自主開發的“中國洛陽浮法玻璃工藝”獲得成功并通過國家級鑒定。目前,“中國洛陽浮法玻璃工藝”已成為世界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大浮法玻璃技術之一。上世紀80年代自主開發成功的“中國洛陽浮法技術”經過20多年的發展積淀,終于在近年取得重大突破。中國洛陽浮法玻璃集團率先攻克19mm~25mm超厚優質浮法玻璃生產技術,填補國內空白;開發出浮法技術生產電子工業用0.55mm、0.70mm超薄浮法玻璃產品,形成了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工藝與技術,產品質量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
“十一五”期間,中國建材國際工程公司、杭州新型建筑材料研究設計院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浮法玻璃高效節能關鍵技術研究”課題,開發了高效節能浮法玻璃熔窯結構和熔化工藝等技術與裝備,創新成果集成用于日熔化量600噸的浮法玻璃示范線,實現熔化能耗6182kJ/kg玻璃液(燃料為天然氣),與攻關前同等規模的浮法線相比節能15%以上,目前已在新建浮法玻璃生產線中得到全面推廣和應用。研發和推廣了浮法玻璃熔窯廢氣余熱發電技術并在國內率先開發出“冷熱電三聯供”與煙氣處理相結合的浮法玻璃熔窯廢氣余熱發電技術。打破了單一發電模式,較好地適應了玻璃熔窯的廢氣余熱資源特性(低品位及波動性)以及玻璃窯的工作特點,先進的窄點分析技術提高了余熱綜合利用率,為國內浮法玻璃生產實現節能減排起了示范作用。
科技創新引領建材工業昂首走向世界
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創新,我國建材工業科技創新取得了一批具有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的重大成果。建材主要行業技術裝備水平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水泥工業的科技發展以新型干法生產技術為主導,在吸收消化的基礎上,自主開發技術與裝備開始取得重大發展。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天津水泥設計研究院、合肥水泥設計研究院等單位通過自主創新,在預分解窯節能煅燒、大型原料均化、節能粉磨、自動控制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從工藝設計到裝備制造取得一系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成果。秦皇島玻璃工業研究設計院和中國建材國際工程公司在浮法玻璃生產大型化方面都取得重大進展。基于這些創新成果,水泥、玻璃等行業在全國制造業中率先實現了從產品出口向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出口的跨越,其先進性、可靠性和優異的性價比得到國際業界的好評。“十一五”期間,合肥水泥設計研究院承擔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高性能水泥綠色制造工藝與裝備”,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立式磨(HRM4800)系統、大型輥壓機(HFCG160-140)系統和第四代步進式冷卻機(WHEC-5000),通過系統研究形成新型高效節能粉磨系統,其技術經濟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些成果的推廣應用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水泥、玻璃等產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