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摘要: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是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三大問題。人類在創造社會文明的同時,也破壞了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空間,自然資源的耗竭和貧化已成為阻礙世界經濟穩定高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世界各國正在為此尋求各種有效的解決途徑,國際材料科學與工程界從材料的研究、制備和使用等方面為此已作了大量的工作。
1988年,第一屆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提出了“綠色材料(Green materials)”的概念。1992年國際學術界明確提出,綠色材料是指:在原料采取、產品制造、使用或者再循環以及廢料處理等環節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和有利于人類健康的材料。?
1988年我國在生態環境材料研究戰略研討會上提出生態環境材料的基本定義為:具有滿意的使用性能和優良的環境協調性,或者能夠改善環境的材料。所謂環境協調性是指:所用的資源和能源量最少,生產與使用過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小,再生循環率最高。?
1994年,我國政府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即: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明確指出:“人口劇增、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南北差距擴大日益突出,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問題,嚴重阻礙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繼而威脅著全人類的未來和發展。”“中國是在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經濟和科技水平都比較落后的條件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使本來就已短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環境面臨更大的壓力。”“制定和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國在未來和下一世紀發展的自然需要和必然選擇。”并將“生產綠色產品,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努力實現廢棄物產出最小化和資源再生化,節約能源、提高效益”作為重點內容。?
1999年在我國首屆全國綠色建材發展與應用研討會上提出了綠色建材的定義。“綠色建材是:采用清潔生產技術,不用或少用天然資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農業或城市固態廢棄物生產的無毒害、無污染、無放射性,達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的建筑材料。”?
目前部分水泥生產廠家對水泥的高性能化認識不全面。在我國,水泥與混凝土分屬于兩個行業,生產水泥的技術人員不十分了解混凝土技術及進展,更不注意如何使水泥的性能與配制混凝土技術相適應,往往將高標號、高比表面積的水泥認為是優質水泥的唯一標準,結果出現了水泥與外加劑相容性差,配制大體積混凝土時溫度應力大、收縮大及耐久性差等問題,甚至出現不應該發生的所謂“水泥質量”糾紛。?
水泥性能的優劣必須從水泥在混凝土中的使用性能及效果來衡量。水泥的高性能化應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義:?
(1)是用現代先進技術生產的可大幅度提高各項物理性能的水泥。?
(2)可滿足混凝土性能的不同要求,顯著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學性能、耐久性能,更有利于實現混凝土的對建筑工程質量及各種施工條件的適應性。?
(3)在配制混凝土時,能夠用最少的水泥用量來達到最滿意的工程質量要求的混凝土性能目標。?
綠色高性能水泥是水泥工業的發展方向。水泥工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戰略目標,中心課題是資源、能源和環境保護問題,而關鍵是圍繞水泥工業“綠化”進程,利用高新技術合成綠色高性能生態水泥。所謂綠色高性能生態水泥,即:盡量降低不可再生自然資源、能源的消耗,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更多地利用工業廢渣和二次能源,生產出使用性能優越的水泥產品。利用外加劑技術合成綠色高性能水泥是一項切實可行的有效技術措施,對于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實現水泥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