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結構是應用非常廣泛的一種結構形式,但是由于其結構自身和使用環境的特點,使得混凝土存在嚴重的耐久性問題。通過對國內外鋼筋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現狀的介紹,從混凝土的碳化、凍融破壞、侵蝕性介質的腐蝕、混凝土堿集料反應、鋼筋銹蝕等方面論述了影響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因素及其對混凝土的破壞機理,并針對性地提出了預防的措施。
長期以來,混凝土作為土建工程中用途最廣,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在近百年的發展中,其強度不斷提高。但是,在提出高強度的同時,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問題也愈來愈被人們所關注。
人們一直以為混凝土是非常耐久的材料,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發達國家才逐漸發現原先建成的基礎設施工程在一些環境下出現過早損壞。美國許多城市的混凝土基礎設施工程和港口工程建成后20-30年,甚至在更短的時期內就出現劣化。
我國建設部的一項調查表明,國內大多數工業建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處于嚴酷環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壽命僅15-20年。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使用環境相對較好,一般可維持50 年以上,但室外的陽臺、雨罩等露天構件的使用壽命通常僅有30-40年。橋梁、港口等基礎設施工程的耐久性問題更為嚴重,由于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過薄且密實性差,許多工程建成后幾年就出現鋼筋銹蝕、混凝土開裂。海港碼頭一般使用10年左右就因混凝土順筋開裂和剝落,需要大修。
當前,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規模宏大,投入資金每年高達2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約30-50 年后,這些工程將進入維修期,所需的維修費或重建費用將更為巨大。有專家估計,我國“大干”基礎設施工程建設的高潮還可延續20年,由于忽視耐久性問題,迎接我們的還會有“大修”20 年的高潮,這個高潮可能不用很久就將到來,其耗費將倍增于當初這些工程施工建設時的投資。因此,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延長工程使用壽命,盡量減少維修重建費用是建筑行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
1 影響鋼筋混凝土耐久性的因素及其破壞機理
1.1 混凝土耐久性的概念
混凝土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設計壽命周期內,在正常維護下,必須保持適合于使用,而不需要進行維修加固,即指混凝土在抵抗周圍環境中各種物理和化學作用下,仍能保持原有性能的能力。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與工程的使用壽命相聯系,是使用期內結構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這一正常功能不僅僅包括結構的安全性,而且更多地體現在適用性上?;炷聊途眯灾饕ㄒ韵聨追矫妫阂皇强節B性。即指混凝土抵抗水、油等液體在壓力作用下滲透的性能??節B性對混凝土的耐久性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抗滲性控制著水分滲入的速率,這些水可能含有侵蝕性的化合物,同時控制混凝土受熱或受冷時水的移動。二是抗凍性?;炷恋目箖鲂允侵富炷猎陲査疇顟B下,經受多次抵抗凍融循環作用,能保持強度和外觀性的能力。在寒冷地區,尤其是在接觸水又受凍的環境下的混凝土,要求具有較高的抗凍性能。三是抗侵蝕性?;炷帘┞对谟谢瘜W物質的環境和介質中,有可能遭受化學侵蝕而破壞。一般的化學侵蝕有水泥漿體組分的浸出、硫酸鹽侵蝕、氯化物侵蝕、碳化等。四是堿集料反應。某些含有活性組分的骨料與水泥水化析出的KOH和NaOH 相互作用,對混凝土產生破壞性膨脹,是影響混凝土耐久性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1.2 影響混凝土耐久性的主要因素
一般混凝土工程的使用年限約為50-100年,但實際中有不少工程在使用10-20年,有的甚至在使用幾年后即需要維修,這就是由于混凝土耐久性低(不足)造成的。影響混凝土耐久性的原因錯綜復雜,除去社會因素、人為因素外,技術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1.2.2 混凝土的碳化
混凝土的碳化又稱為混凝土的中性化,幾乎所有混凝土表面都處在碳化過程中。它是空氣中二氧化碳與水泥石中的堿性物質相互作用,使其成分、組織和性能發生變化,使用機能下降的一種很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混凝土碳化本身對混凝土并無破壞使用,其主要危害是由于混凝土堿性降低使鋼筋表面在高堿環境下形成的對鋼筋起保護作用的致密氧化膜8 鈍化膜9 遭到破壞,使混凝土失去對鋼筋的保護作用,使混凝土中鋼筋銹蝕,同時,混凝土的碳化還會加劇混凝土的收縮,這些都可能導致混凝土的裂縫和結構的破壞。所以說,混凝土的碳化與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密切相關,是衡量鋼筋混凝土結構可靠度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