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將資金“砸”向能迅速產生爆發性收益的熱門行業,歷來是上市公司樂此不疲的投資行為。從投資網絡、投資納米、投資證券、投資房地產、到投資新能源,這些行業都被上市公司巨資“青睞”過。然而,今年以來,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上市公司逐漸轉向對“內”投資,即增資子公司。據粗略統計,5月份以來,有30多家上市公司公告了增資子公司事項,剛過去16天的6月份就有15家,占了一半。從增資金額看,都是少則千萬元、動輒上億元的大手筆。
如華發股份公告,同意下屬全資子公司珠海鏵創經貿發展有限公司在原注冊資本5億元的基礎上,增加注冊資本3億元,公司按原20%的持股比例出資6000萬元,下屬全資子公司珠海華發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按原80%的持股比例出資2.4億元。
此前,冀東水泥為保證水泥生產線項目順利運行,決定投資6.34億增資3家子公司。浪莎股份決定以2.22億元增資全資子公司浪莎內衣,用于實施募集資金擬投資項目“年新增850萬套高檔內衣技改項目”和“內衣營銷網絡建設項目”。瀘天化則擬以4.79億元增資子公司寧夏捷美豐友化工有限公司,以滿足后者建設年產40萬噸合成氨、70萬噸尿素,20萬噸甲醇項目的資金需求。
不難看出,這些公司大手筆增資子公司的目的均在于增強主業的盈利能力。因其增資公司主營業務與上市公司主業基本相同或處于同一產業鏈上。通過對這些子公司的增資,有利于上市公司主業做大做強,或者解決其生產原料及產品銷售的問題。如瀘天化表示,公司生產的主要原料為天然氣,而捷美豐友項目所在地區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因此,實施對捷美豐友的增資,加快項目建設發展,有助于豐富公司生產原料的來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諸多增資行為中,也有單純為挽救子公司而進行的注資,當然其本意仍在上市公司的長遠發展。如*ST上航,雖然公司自身早就被*ST,但仍然決定按股權比例對去年虧損2.63億元的子公司上海國際貨運航空有限公司增資1.1億元。據悉,上貨航是*ST上航進軍貨運和國際市場的重要籌碼,公司此舉可謂利在長遠。
業內人士認為,上市公司將大量資金用于對成熟子公司進行增資,避免了投資的盲目性,防止了經濟不景氣情況下資本逐利不慎可能造成的損失。雖然從目前來看,不少公司所投產業并非熱門產業,不能在短期內給上市公司帶來高收益,但從發展角度看,這類投資由于注重內涵式增長,因而投資收益往往較有保障,且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成長性和盈利能力增長的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