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次改進
第1次改進是基于原錘頭的外形面,將原兩個工作面改為四面可輪換使用…,裝螺栓的橢圓沉孔改為圓錐沉孔,保持錘頭的單件質量不出現大的改變。
改進后的錘頭及其工作狀態見圖l,圖中的2條雙點劃線中,內側的為錘頭的磨損線,外側的為錘頭的運動軌跡。錘頭打擊部位帶有一定的傾斜角(楔人作用),中部略帶弧形。錘頭打擊熟料塊時,作用力因斜面而產生力的分解,特別是頂部錘擊面和側面磨損成曲面后,錘頭對熟料塊的打擊力減小,熟料塊撞擊反擊襯板的沖擊力及反彈力都相應下降。細碎主要靠錘頭外形面在回轉時與破碎機篦板形成的從大變小的半月牙形楔形空間進行擠壓、剪切來完成,因此,錘頭工作面的磨損較大。
該錘頭使用壽命在同等工作條件下好于以前的仿原結構錘頭,但從出料變化來說,仍不理想,出料粒度初期在lOmm以下,當錘頭工作部位磨損到一定程度后,出料明顯變粗,約15~25mm,且錘頭殘體質量仍較大,與原廠錘頭相似。
2、第2次改進
經對第1次改進后的錘頭形狀、殘體形狀及工作狀態、工作電流變化等分析后,從錘頭外形面上作了第2次改進,改后的結構及工作狀態見圖2。
將錘頭外形改為上大下小、側面為斜直面的形狀,即安裝在錘架上是一個倒置的正四棱截錐臺。該結構的特點:
1)料塊觸及錘頭直擊面后,即沿錘擊面法向射出,力的作用線與錘頭的直擊面近似垂直,避免了原錘面結構的斜面與料塊接觸的瞬間產生沿斜面的滑移,料塊獲得的動能最大,從而提高反擊襯板對料塊的反擊作用和料塊互撞力度。
2)由于打擊力大,料塊對錘擊面有冷作硬化作用,有利于錘頭壽命的提高。
3)錘頭的打擊部位和篦板不形成原來的楔形空間,熟料的細碎主要在打擊、反擊和料塊互撞之間完成,減少了錘頭與篦板對未細碎熟料的擠壓、剪切以及打擊時料塊沿錘面瞬間滑移造成的劇烈摩擦作用,因而錘頭工作部位的磨損從頂面棱角開始,磨損速度明顯降低,篦板的磨損也相應降低。
4)打擊部位磨損到一定程度后,錘頭側面也因磨損出現了曲面,磨損處的打擊作用降低,進入細碎腔的粗料粒增多。錘頭和篦板形成楔角,曲面對熟料又產生楔人擠壓作用,落入細碎腔(下部)的部分粗料就會在楔形空間中受擠壓,與改進前情形相似。這種現象發生時,錘頭因磨損,打擊作用減弱,這日寸的擠廠E作用對物料的破碎起到一種彌補作用。該現象雖為時較短,是不可避免的階段性現象,但卻是有益的。正是這種后期現象使得出料粒度始終保持穩定。由于不久就要將錘頭換面使用,因此,不會磨損到錘架,避免了過去在錘頭嚴重磨損未及時換面或更新時,錘頭與錘架一同磨損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