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聯合重組百家西南水泥企業之后,中國建材集團將給這塊市場帶去什么變化?
宋志平:目前,西南地區的水泥價格,基本處于全國水泥價格的洼地,有點像三四年前的浙江水泥市場。如何讓這塊市場的布局更加合理,從過度競爭走向適度競爭,從競爭走向競合,從紅海走向藍海,這是大企業的使命,也是中國建材集團正在走的路。
中國建材聯合重組將使行業價值得到回歸,從而實現企業利益。我常常講,在這個行業中,不能我們成“中農”,讓大家做“貧農”,而應該我們做“富農”,大家都能成為富裕的“中農”,一起分享行業健康化的利益。從西南市場來看,整合后,中國建材核心利潤區的戰略目標,將實現水泥行業價值回歸,噸水泥凈利潤至少達到35元。
關于央企與民企的關系
記者:中國建材聯合重組的企業中,大多數是民營企業。您如何看待央企與民企,以及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關系?
宋志平:說起來,中國建材集團與民營企業合作,有較長的歷史。從最早中國玻纖到北新建材,再到南方水泥、西南水泥,與民企合作漸漸成為我們的特點和要求。記得十幾年前,我們和邵寧副主任匯報,他的評價非常高,認為我們與民企合作得這么好,說明公司的市場化程度非常高。
“捆綁不成夫妻”,中國建材集團重組民營企業都是建立在自愿基礎上。央企的實力加上民營企業的活力就是企業的競爭力。中國建材堅持“央企市營”的動力機制,用少量的資本金吸引大量社會資本推動企業發展,既保證央企的控股地位,又引入市場機制,實現包容性成長。
為了發揮央企與民企兩方面的積極性,中國建材聯合重組的民企,一般都在新企業中保留30%的股份。同時,多數原來企業的負責人繼續擔任新企業的管理者,成為規范治理企業中的職業經理人。民企的資本得以保全和升值,民企的活力機制繼續在發揮作用。
大企業與小企業不可割裂,是帶動關系,是共同發展的關系。俗話說,大河流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大企業給小企業提供外包,是小企業的主要資金來源。例如大飛機企業可能有上千家中小企業與其配套。過去韓國“三星”的銷售收入占韓國GDP的20%左右,帶動一大批中小企業。日本產業空心化后,大企業出走,中小企業受影響最大。
以央企為代表的中國大企業至少應該在五個方面起帶頭作用,第一,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第二,技術創新的主要平臺;第三,帶動中小企業發展的火車頭;第四,“走出去“的帶頭人;第五,社會責任的重要承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