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預分解窯來說,升溫投料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幾點:投料前燒成帶和投料時分解爐出口氣體的溫度、投料時的窯速、投料量的大小和加料的幅度、窯尾排風機的風量等。
1 投料前燒成帶溫度的控制
投料前二、三次風溫比正常時要低許多,特別是在使用質量差的煤粉時,若窯內火焰不加適當控制,易出現局部高溫現象,投料后易出現燒成帶窯襯呈暗紅,窯頭溫度低,黑火頭長,甚至出現煤粉不完全燃燒現象。嚴重時窯內煤粉不立即著火,片刻后又爆燃,即“閃燃現象”。分解爐開始喂煤后,煤粉燃燒所需的溫度是依靠窯內高溫氣體提供,若窯內熱氣溫度不足,就不能為分解爐煤粉完全燃燒提供足夠的熱量,爐內未燃盡的煤粉會被氣流帶入最下級旋風筒內繼續燃燒,易造成該旋風筒堵塞。另外,當窯內出現“閃燃現象”時,預熱器系統負壓會產生較大幅度的波動,易造成投料后預熱器內物料塌料和旋風筒堵塞;燒成帶溫度不足,投料生產后還容易“竄生料”。當燒成帶溫度不足時,可通過適當增加窯頭喂煤;增大燃燒器旋流風閥門開度、適當減少系統排風量、適當增加一次風用量等措施,待燒成帶溫度正常后,方能進行投料操作。
當使用煤質好,窯頭燃燒器旋流風過大,系統排風量小,窯頭喂煤量大時,則易形成燒成帶溫度過高,且窯頭溫度集中。透過看火鏡,火焰白亮刺眼,窯襯白亮,這時很容易燒壞前窯襯,造成紅窯事故。當出現上述現象時,應立即較大幅度減少窯頭喂煤,增加系統排風量,根據情況適當減少一次風量,調整內外風比例,加大外風,減少內風,待燒成帶溫度、亮度適中,窯尾及預熱器溫度適當后,再進行投料操作。
2 投料時,分解爐出口氣體的溫度的控制
投料前分解爐喂煤量一般控制在正常水平的20%~30%,爐內煤粉著火燃燒溫度由窯內高溫氣體提供,燃燒所需氧氣主要由三次風提供。煤粉燃燒后分解爐內溫度逐漸上升,當分解爐出口氣體溫度或最低級旋風筒出口氣體溫度上升到某一溫度時,就應投料。投料時分解爐出口氣體的溫度我們稱為“投料溫度”,此溫度比正常生產時分解爐出口氣體的溫度低,這有幾方面的原因:
(1)開始投料后,生料從均化庫下計量倉卸出,經輸送設備、預熱器、旋風筒,到分解爐,尚需要一段時間(約5~6min)。在這段時間內,分解爐溫度是不斷升高的,若“投料溫度”與正常生產時爐出口溫度相近,在投料后,當物料到達分解爐時,爐內溫度會高出正常溫度許多。
(2)喂料量是由0逐漸增加到設定喂料量的,因卸料閥是由關閉狀態逐漸增大到設定喂料量對應的某一閥門開度的,所以首先進入爐內的物料要比設定的喂料量低(這一時間段較短),若此時窯內溫度太高,會造成發粘的物料未入窯先堵在最低級旋風筒。須指出,投料時,若爐溫不斷升高,已接近或超過正常生產時的爐溫,且上升速度較快,應立即減少分解爐喂煤量,而不應通過增加喂煤量來降低爐出口氣體溫度。因為喂入爐內的煤粉是以氣力輸送裝置送至爐內的,運動速度快,生料從計量倉卸出到達分解爐所需時間要比煤粉從煤粉倉卸出到達分解爐所需時間要長得多,一般前者是后者的幾十倍。
(3)冷窯升溫時間相對較長,頭煤燃燒后煤灰留在窯內,特別是窯內大面積換耐火磚后,需要較長時間升溫,這時帶入窯內的煤灰是不能被忽視的問題。煤灰的摻入使出窯熟料KH降低,SM降低,IM升高,煤灰量大時料子特別易燒,往往會出現窯內物料結成軟而粘的大塊,大塊在窯內的翻滾中不斷粘結變大,嚴重時會產生“燒流”現象。其掉落在篦冷機后易堵塞前端箆板,堆“雪人”,造成前端箆床工作電流大等。因此,投料后有意將投料溫度控制低一些,其目的是有意放一些入窯物料分解率低的物料到窯內,使這些物料中一部分硅酸鹽分解反應在窯內完成,相當于減少了物料在窯內燒成帶停留的時間,若操作得當,在窯內大量煤灰的影響下頭股物料仍能達到正常煅燒狀態。但應注意低爐溫控制時間一般較短,以后要及時恢復爐溫,否則會造成“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