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企業國際化戰略是企業產品與服務在本土之外的發展戰略。隨著企業實力的不斷壯大以及國內市場的逐漸飽和,有遠見的企業家們開始把目光投向中國本土以外的全球海外市場。
企業的國際化戰略是公司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的發展規劃,是跨國公司為了把公司的成長納入有序軌道,不斷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和環境適應性而制定的一系列決策的總稱。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國際化進程,決定企業國際化的未來發展態勢。
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可以分為本國中心戰略、多國中心戰略和全球中心戰略三種。
解析:
2011年,中國再次以熟料產能15.4484億噸的超大數字坐上了世界水泥熟料產能排名的頭把交椅。近20年來,我國水泥熟料產能始終是世界水泥產能的第一,甚至占世界水泥產能的50%以上,這是一件多么令“中國水泥人”高興的事情。
有喜必有憂,我們雖然已經連續20余年占據世界水泥熟料老大的位置,但我們沒有一個世界級的水泥生產企業。
自2011年12月11日以來,我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也已經有了10個年頭,我們把國門打開了,我們只能看到外資企業的進入,例如,拉法基、海德堡、太平洋等外資水泥企業蜂涌似的進入我國,并迅速布局各個地區,其中最明顯的當然是目前中國水泥行業里最大的外資企業-拉法基瑞安。而我們國內的水泥企業始終沒有走出去,這是一件多么令“中國水泥人”可悲的事情。
隨著我國水泥市場壓力的不斷增大,在最近兩三年里,我們的水泥企業所生產的產品不得不開始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化。但在國外建廠還是沒有一家水泥企業。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水泥生產工藝、水泥生產線的設計水平、水泥裝備的不斷升級,我國的裝備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但在我國水泥企業走出去的例子卻鳳毛麟角,水泥企業的 “自閉癥”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通過分析我們不難了解,由于過去這些年國內基建、房產、鐵路等項目的不斷建設,國內水泥市場需求極大,一時掀起的國內投資熱,讓水泥大佬們不用去考慮走出去的問題。但隨著,我國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局面的逐漸顯現,水泥企業不得不開辟國外市場,尋求更好的發展空間。
從我國的水泥企業現狀出發,我國水泥企業走出去后,只能以本國為中心的戰略,這樣的戰略實施,會給我國的企業造成很大的壓力。這種戰略的優點是集中管理可以節約大量的成本支出,缺點是產品對東道國當地市場的需求適應能力差。這個缺點將會是水泥企業赴國外建線時致命的難題,因為水泥是最需要看適應能力的,到底如何發展,讓我們看看水泥龍頭企業—海螺水泥在印尼的發展動向吧。
事件:
在裝備及技術方面:
在水泥生產線的設計、設備等方面,最先走出去的是中材集團。據了解,中材集團水泥技術裝備工程業不僅占據國內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而且國際市場份額達到34%,躍居全球第一。中材集團的成套技術與裝備已出口到歐洲、美洲、非洲及中東、東南亞等五十多幾個國家和地區,并首次以EPC(交鑰匙工程)方式進入歐洲市場,成為我國機電產品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廠方面:
1、 海螺水泥作為我國的水泥龍頭企業,斥資23.5億美元在印度尼西亞合資建設年產155萬噸水泥生產線項目已于11月份正式獲國家發改委核準。也是我國唯一一個走出去的水泥企業。
2、2011年6月10日公告稱,公司與朝鮮羅先市人民委員會經濟合作局簽訂合作協議,將在羅先市建設年產100萬噸水泥粉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