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司1000t/d預分解窯自1996年投產以來,生產比較穩定,熟料質量也不錯。但近段時間窯內結球、結圈及篦冷機堆雪人等情況時有發生。2000年12月就發生了一次比較嚴重的堆雪人事故。從2000年12月9日起開始出現雪人,中途雖然也曾用空氣炮吹打,但未能奏效。到15日雪人長到了窯口護鐵,幾乎把下料口堆滿,嚴重影響了窯內的通風煅燒,被迫止料冷窯處理。為此我公司對近期的原燃料、生料、設備狀況和操作情況進行了分析。
1 原燃料、生料和熟料情況
2 原因分析
2.1 液相量的變化
從原材料的成分可以看出,11、12月2個月的原料成分沒有大的變化,飽和比差別較大主要是因為配方有變,且煤質的變化比較大,12月9日到15日,入窯生料飽和比平均值高達1.094,較11月高出許多。就堆雪人這一段時間來說,在這么高的飽和比和硅率下,通常物料應該表現得比較耐火,出窯熟料呈飛砂狀,液相量不高,也不會有結皮結圈、堆雪人的情況出現。以往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而現在從窯前來看,確實飛砂比較大,但熟料的化學分析表明,從12月9日到15日這一段時間中,液相量都在27%以上。從表2來看,12月的煤灰中Fe2O3、Al2O3及SO3等低熔點物質含量都升高較多,而SiO2、CaO的含量則下降了不少。增幅最高為SO3,達73%,Fe2O3增幅為33.5%,最低的Al2O3也有16%。而相比之下SiO2和CaO的含量則分別下降了14%和22.3%。這就是熟料的KH和SM下降較多的主要原因。
液相量的大幅增高應該是造成堆雪人的主要原因之一。從有關資料來看,飛砂料的產生主要有3個原因,一是由于窯的過渡帶過長導致貝利特和游離石灰石的再結晶,阻礙A礦的形成,同時由于可浸潤表面減少難以將物料粘結成粒從而造成飛砂;二是由于SM過高所致;三是由于硫酸鹽飽和度過高,降低了液相粘度和液相表面張力,SO3相對過剩而易產生飛砂料。從我們的情況來看,應該是第3種原因比較符合實際情況,因為當時SO3的相對增幅最大。
2.2 全硫含量的影響
在入窯生料保持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對熟料率值影響最大的無疑就是煤灰的化學成分。窯外預分解窯中,煤灰沉降率一般視為100%,配料計算中也已經把煤灰摻入量計算在內。從表2可以看出,12月與11月相比,煤質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灰分上升較多,揮發分則略有上升,發熱量由23303kJ/kg下降到了22284kJ/kg,而且這還只是平均數,事實上在那幾天中煙煤的發熱量波動很大,最低時僅有20482kJ/kg,高時則有23408kJ/kg,頻繁波動的煤質使得窯內的熱工制度也有很大的波動,難以控制。全硫含量上升較多。一般認為進入熟料中的硫,對熟料的形成有強化作用,SO3一方面可以形成2C2S·CaSO4與C4A3,其中C4A3是一種早強礦物,對提高熟料的早期強度有一定的幫助。表5顯示,堆雪人期間熟料的3d強度并沒有下降,反而略有提高,也證明了這一點。SO3另一方面能降低熟料形成時液相的粘度,增加液相數量,而且能夠降低最低共熔溫度,有利于C3S形成。有資料介紹,熟料中硫和堿含量應有一定的比例,即硫堿比或硫酸鹽飽和度,通常這個比例應該在40%~70%之間。若硫酸鹽飽和度過高,則堿會以硫酸堿的形態存在,若液相中再有MgO,則液相粘度會隨硫酸堿增加成比例下降,同時因為液相的表面張力降低,使得飛砂料大量產生。但過多的液相量和較低的共熔溫度使得窯內結蛋、結圈,預熱器結皮的幾率增加,同時熟料也易在篦冷機內堆積,形成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