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評選結果日前在京揭曉,三一重工的技術領軍人易小剛博士榜上有名,他是全國工程機械行業、全國民營企業和湖南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科技工作者。
湖南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大省。自改革開放以來,湖南充分發揮自身的科技教育優勢,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一大批科技企業脫穎而出,走向全國,沖向世界。
以三一重工、中聯中科、山河智能“三巨頭”為代表的工程機械湘軍更是異軍突起,它們以雄厚的技術創新實力、優質的科技產品和嫻熟的市場運作能力,使長沙逐步成為全國重要的工程機械制造業中心。其中,三一集團是一家近20年發展起來的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商,在美國、德國等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公司,其混凝土輸送泵車、混凝土輸送泵和混凝土攪拌站等多款產品連續多年市場占有率居國內首位,泵車產銷量居世界首位,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世界知名工程機械企業。2009年,三一集團以營業收入306億元,第四次入榜中國企業500強,排名第205位;連續4次躋身亞洲品牌前100強,排名位列中國工程機械第一。
究竟是依靠一種什么力量,使得三一集團這家民營企業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陡然崛起?帶著這個問題,《科學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獲得“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的三一重工執行總裁、總工程師易小剛博士。
“企業的技術創新是逼出來的”
“一臺泵車要300多萬元,根本買不起;想技術合作,別人又瞧不上我們。沒有自主創新,企業就沒法生存,更談不上發展。我們的技術創新就是這樣被逼出來的。”談及起步時的三一重工,易小剛實事求是地說。
1995年,在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研究所從事液壓研究并初露頭角的易小剛被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的求才若渴所感動,辭去公職來到長沙。當時中國的混凝土機械產品95%靠進口。作為民企的三一重工更是舉步維艱:因質量不過關,產品大量積壓,形勢極為嚴峻。
在高層建筑施工中,通常使用專業泵將混凝土通過管道傳送。建筑高度越高,意味著混凝土泵送所產生的壓力越大,“就像用指甲蓋那么大的面積將一頭牛頂至樓頂”。混凝土通常一個小時就開始凝固,如果不能在預定時間內將混凝土輸送到澆注平臺,管道就有堵塞甚至爆裂的危險,很容易釀成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