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機構預測中國經濟在二季度見底,各地穩增長的措施紛紛出臺。不約而同的是,這些穩增長措施大都倚重投資,地方政府掀起的新一輪投資潮“山雨欲來”。
7月26日,湖南省長沙市對外宣布,2012年重大推介項目195個,總投資額達8292億元,以期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激活潛在市場需求。有消息稱,貴州也將從2382個項目篩選出總額3萬億元左右的重點投資項目,方案或于8月公布。
這些措施的順利實施需要大規模融資,從目前地方政府的財力來看,資金缺口多達萬億元。數據顯示,長沙市2011年全年的財政總收入只有668.11億元,8292億元的投資項目大都需要融資。據稱將投資3萬億元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貴州省2011年的財政收入也只有1330億元。
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城投債、資產證券化、基建信托等業務或成為銀行貸款之后地方政府融資的主要方向。但是市場化的融資渠道開拓過程中,地方政府資產和負債情況應該更加透明。
地方債到底有多少?
雖然國家發改委近期否認了新“四萬億”出臺的說法,但新的穩增長措施中,地方政府似乎有再來一輪“四萬億”的沖動。
2008年四季度,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提出了包括4萬億投資計劃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中央政府安排1.18萬億元,地方政府配套1.25萬億元。
為了解決地方配套資金來源問題,地方政府大規模舉債。2009年、2010年中央代理發行了地方政府債券4000億元,由地方主要安排用于中央投資公益性建設項目地方配套。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數量和貸款規模也迅速增加,2010年底,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余額達4.97萬億元,占地方政府債務總額的46.4%。其資金來源以銀行貸款為主,其次是城投債。鑒于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風險,2010年國務院就開始出臺規范和清理措施。
渣打銀行全球研究宏觀經濟分析師李煒認為,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也是響應中央穩增長的號召,不過這次舉債應該會更加規范,不會重蹈覆轍。畢竟2008年出臺“四萬億”刺激計劃的時候,地方政府、監管部門和銀行對此都還沒有經驗。
據審計署數字,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10.7萬億元,此后便沒有官方權威數據對地方債務有過闡述。某券商分析師認為,按照官方的說法,地方債應該是在減少,但是沒有更多的數據,分析人員很難有一個準確的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