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神奇的大陸,一場轟轟烈烈的地方版“四萬億”已然鑼鼓喧天地鋪展開來。在中央調控依然不放松的前提下,各地方開始了各種所謂的“自救”方法,初衷也許是美好的,但由于“先天畸形”,后天營養失調,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偏離預期,長成了歪瓜裂棗也是常有的事。
1、地方版“四萬億”再入井噴期從6月到7月底,從陜西到廣東,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地方政府推出的重大項目投資總額居然接近了4萬億。
聚焦地方版四萬億
時間 |
地方 |
措施 |
6月 |
陜西省 |
十條“穩增長”的意見,提出著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充分發揮投資對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包括加快開工一批重大項目、爭取國家批復一批項目、積極謀劃儲備一批項目、加快在建項目建設速度等。 |
7月初 |
廣東省 |
19條穩增長的舉措,其中包括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等一系列措施,要把全力扭轉投資持續下滑作為擴內需、穩增長的重中之重。 |
7月16日 |
寧波市 |
提出加快推進重大工業項目建設,對投資額20億元以上的重大工業項目和3億元以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予以單獨考核和表彰。 |
7月23日 |
南京市 |
要積極發揮投資對拉動內需的作用,加快推進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新興產業項目建設和消費載體建設。 |
7月26日 |
長沙市 |
長沙市對外宣布,2012年重大推介項目195個,總投資額達8292億元。本月即將公布的《貴州省生態文化旅游發展規劃》顯示,從各地上報2382個項目篩選出總額3萬億元左右的重點投資項目,初步提出規劃10個國家級重大項目、50個省級重大項目和200個省級重點項目。 |
8月6日 |
重慶市 |
重慶市副市長童小平在該市“工業園區十周年總結表彰暨2012年工作會”上說,“我們現有的工業園區的產值已經達到1萬億元,未來十年將達到6萬億元的工業產值。”過去十年,工業園區對重慶的工業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
其實,早在今年4、5月,地方投資沖動就顯露出來了。一個現象是地方官員在北京扎堆跑項目,另一個現象是,某部門一天審批100多個項目,于是出現了湛江市長“吻增長”的經典一幕。發改委的一天:各地紛涌發改委 門前名車排隊(組圖)
26省區投資增速高于全國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信息顯示,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4%。據不完全統計,截至8月2日,除湖北外,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公布了2012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情況。其中,貴州增速最高,為58.1%,上海最低,為4.5%。值得注意的是,全國有26個省(區、市)投資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近日各地投資升溫也引發了人們對地方版“四萬億”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