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水泥產業景氣指數監測結果顯示,2012年二季度,中經水泥產業景氣指數為99.7,自2008年以來首次低于100點正常水平;中經水泥產業預警指數為79.9,自2008年以來首次進入顯示行業運行偏冷的淺藍燈區域。
遇到了什么問題呢?監測數據顯示:二季度,全國水泥產量為5.74億噸,較去年同期增長4.8%;全國水泥銷售收入為414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1.1%;全國水泥產業利潤總額為248.1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6.6%。就是說,產量和銷售都在增加,但利潤卻大幅度下降,利潤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水泥價格急劇下跌。中經水泥產業景氣指數監測數據顯示,二季度水泥產業生產者價格指數為93.1,價格水平創下自2008年二季度以來的歷史新低。
怎樣看待這些問題?怎樣應對這些問題?我們來到中經水泥產業景氣指數企業調研點——中國建材集團。中國建材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產能約3億噸。我們采訪了集團董事長宋志平。
水泥利潤大幅下降背后
蘊含行業發展深層問題
調研組:水泥行業今年情況很特殊,二季度比一季度情況更差。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
宋志平:水泥行業現在形勢比較嚴峻。原因有幾個方面:首先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作為基礎原材料,水泥行業發展是與經濟增長相一致的,“火車頭”慢下來了,水泥企業還在往前“擠”,就很難消納掉產能。第二,我們認為,大規模的基本建設高潮想恢復到4萬億時期的水平是比較難的,增速也不可能再回復到過去的高峰期,所以作為一個和基本建設密切相關的行業,水泥行業也遇到了問題。
重要的是水泥利潤大幅下降背后還有著行業發展的深層次原因。目前我國水泥行業的現狀可用“多、散、亂”來概括。
所謂多,是指從水泥目前的產量、產能來看,已處在絕對過剩階段。過去還有淡季和旺季之分,現在也不需要淡季儲存了。過去,新疆、云南、貴州、四川等地缺水泥,現在那些地方甚至比沿海地區的人均水泥產能還要高。統計顯示,目前全國水泥產能超過26億噸,如果把潛在和在建的水泥項目都算進去可能超過30億噸。這是個什么概念呢?全球現在水泥產能約35億噸。從人均水泥量來看,即使在峰值期,歐美也就七八百公斤,韓國1噸多一點。現在我們已經到了人均1.5噸,如果上述產能都完成,可能我們就超過人均2噸,潛在能力達到人均3噸,超過國際上通行的1噸,基本上是人家的3倍。這種狀況既違反了常識,也不符合邏輯。因為即便我國的基礎建設比別的國家規模大一些,但也沒有那么多的用量。
所謂散,是指行業集中度仍然太低。過去五六年的時間里,盡管中國建材在水泥行業推動、帶動了大規模的聯合重組,水泥行業的集中度仍然偏低。目前全國有四五千家水泥企業,規模前十家的企業集中度只有26%,而國際上這個平均數是70%。
所謂亂,是指無序競爭,打價格戰。行業的集中度低,容易導致無序競爭甚至惡性競爭。去年由于限電引發限產,大企業認識相對一致,協同發展,水泥行業的效益還不錯。今年以來,由于需求不旺,產能過剩,新增產能又集中釋放,很多企業的價格已經打到成本價以下。
總的看,水泥行業已走過高速度增長時代。我們不應再寄望于政府以大規模投資的方式來拉動行業增長,也不能再繼續單純依靠擴大規模來走出困局,而是應該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從重速度到重效益,從重數量到重質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