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水泥工業的發展,在總體方向和發展目標方面已經有了共識,但是在不同的階段,不同時期采用什么發展方式和途徑很有必要進一步統一認識。
一、在正確認識水泥工業取得的成績和進步的同時,更要看到目前產能嚴重過剩帶來的危害,才能冷靜地認真地能動地對之
我國水泥工業,截至2011年年底,總產量已經達到20.85億噸,占到全球總產量的58%。其中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占到總產量的89%。在結構不斷優化的同時,產業集中度不斷增強,位列前十位的水泥企業產量已經達到5.9億噸,占全國水泥總產量的28.3%。噸熟料的平均熱耗折標煤≤110公斤,平均粉塵排放濃度小于50毫克。尤其是我國大型的裝備水平接近和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以建設整條水泥生產線為特征的工程總承包已經在全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建成工程項目。在滿足了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水泥企業自身的技術裝備水平、環境治理表現、經濟實力、員工收入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變化。
但是在看到成績和進步的同時,還必須看到發展中的問題。現階段的發展以已有水平的重復為主體,造成了產能過剩和技術創新提升不足同時存在。在水泥生產主要技術裝備得到提高和進步的同時,輔件、軟件、配套件的發展相對滯后,使主機應有的效能不能完全發揮。在國內市場增量的強勁拉動下,產業布局和生產能力基本都在國內形成,當國內市場需求減弱時,過剩的產能導致一些企業限產停產,既浪費投資效能,又影響效率發揮。雖然產業集中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大企業時代”已經開始形成,但是從總體上看,企業數量仍然偏多,眾多小型企業節能減排不達標,影響了產業升級的步伐。多數企業單一的產品結構導致了轉型升級慢,產業鏈延伸步伐不快,除少數大型企業外,多數企業回旋余地很小,外部環境一變化,就顯得十分被動。
面對目前存在的突出矛盾,我們既要客觀地認識到這是水泥工業發展中的問題,不用驚慌失措,只要處置得當,合理應對,現有問題是可以有效解決的。但是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如果這種狀況不及時加以改變與調整,任其繼續惡化,那么整個水泥工業的發展將會走進夭折期。遏制新增產能既是宏觀經濟對水泥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制約,也是水泥工業自身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改變發展方式和轉型升級的歷史必然。我們必須學會從過去已經適應了的環境中擺脫出來,適應新形勢和新環境的變化,找到新的定位。
二、正確認識產能過剩是有度的,過度過剩則是社會資源的浪費,由此必須理智地控制新增產量的沖動
產能多于市場需求也是一種常規,在供不應求的時代已經結束之后,在一定的量的過剩前提下才能形成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這是市場經濟形態的必然規律,也是市場競爭的前提。適度的產能過剩將促進市場競爭,促進企業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優化資源配置,這是運用市場機制提高經濟效能和企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但是產能過剩是有度的!一個國家的水泥產能利用率達到75%到80%之間,一般屬于比較合理的程度,但這是對一些水泥總量本身相對有限的國家而言。對于有20億多噸水泥的中國來說,目前過剩的產能已是一個天文數字,絕非一般國家可比。據有關數字分析表明,我國現有過剩產能將有約2.6億噸,按5000t/d熟料生產線折算,有約105條熟料生產線閑置。如果按照噸投資350元來計算,僅浪費的投資就將達到910億元。加之現在還在新建的、尚未點火的生產線,過剩產能遠不止這個數。再加上限產、停產,開開停停對設備運轉的損失,能耗、排放指標的相對增高,經營成本和固定費用在成本中有的比例增加等一系列的經濟損失,這些損失對國家而言是投資和資源的浪費,對企業而言是過剩產品價格下跌和收入減少,也進一步導致國家稅收的減少。這充分說明我國的水泥產能過剩已經過度。
有的企業領導僅僅從自身的角度看問題,偏見地認為即使產能過剩、即使價格下跌,我也不害怕,反正市場經濟就是競爭,多掙利潤不行了,少掙點也行,等我倒了的時候,一大批企業都已經倒了,由此說:“我怕什么”!但是他們沒有想到,如果全行業的企業都用這種心態對待,將全盤皆輸,會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如果整個行業都不景氣,都到了虧損的邊緣,哪有企業的抬頭之日呢?所以,減少盲目的沖動,理智地回到科學發展的軌道才是水泥行業興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