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八大代表、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和中國建材集團總公司的“雙料”董事長宋志平接受中國網十八大代表財經中心訪談時表示,央企的改革取向是市場化,從中國國藥集團和中國建材集團這些年的發展來看,超越所有制的“央企市營”模式是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
中國建材集團總公司董事長 宋志平
中國建材集團和中國醫藥集團最初都是每年幾十億銷售額,而在宋志平擔任董事長期間,通過“央企市營”,運用資本力量進行聯合重組,都成為了千億級別銷售額的國內領軍企業。特別是中國醫藥集團,2009年宋志平接任中國醫藥集團董事長的時候,年銷售額只有400多億,而2011年的銷售額達到了1250億,2012年銷售額計劃達到1600億元,極有可能進入世界五百強。
“央企是我們的特點,是我們的屬性,我們是中央財政控股公司。‘市營’就是我們必須要市場化經營。其實講到國有企業的改革,我們的企業改革取向就是市場化,中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一家企業來講,既然是我們市場里面,就應該市場化。”宋志平如此看待央企的發展。
在訪談中,他系統地概括了“央企市營”的概念,通過回顧他執掌的兩大央企的發展之路,提出了五個層面的觀點。
第一,股份制改革。宋志平說,科斯理論中有一條講的是國有企業的所有制效率低于民營企業和私營企業,這是科斯理論中關于產權理論的一個解釋。但是中國的國有企業為什么這么快速發展呢?這是因為中國的國有企業已經不是單純的國有企業,中國的國有企業中,有已經上市了,像中國建材集團和中國醫藥集團,國有資本在里面只占了50%不到,社會資本和股民占了50%以上。
“隨著上市增發的進一步的發展,在保證國有資本控股地位的同時,國企中國有資本比例會越來越小。但是,它的絕對值沒有變,還增值了,為國家做到了保值增值。這其實是所有制的這種產權制度社會中的不斷進步。”宋志平解釋說。
第二,規范的治理結構。作為一個企業來講,我們現在《公司法》一定是公司制,要是有限公司,用國家出資和社會的出資來承擔社會上有限的責任,則是一個法人主體,要有董事會、監事會這套管理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