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中國企業界繁忙的身影中,宋志平格外引人注目。
CCTV第十三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落下帷幕,作為兩家央企董事長的宋志平榜上有名。
“作為中國建材集團和中國醫藥集團的董事長,他更多地是在扮演一個行業整合者的角色,通過聯合重組取得規模優勢,通過管理整合提升盈利水平,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節能減排,通過市場協同抵制惡性競爭,央企的實力加上民企的活力如何等同于企業的競爭力,宋志平正在給出一個答案。2012年,宋志平作為‘一個改變實業命運的整合者’,以其在行業整合、市場化經營、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的突出業績,詮釋了中國實業家的使命感。”
以上的獲獎理由,只簡單地陳述了近幾年來他的足跡。確切地說,他的身上濃縮了中國經濟30年改革的時代特征。有意思的是,國家在經濟改革層面的微觀政策,他一一親歷過。
而早在十幾年前,他就在中國建材行業的版圖上插下了“紅色資本”的旗幟。
他的故事是一個中國企業改革的微縮版本。
讓我們將時光拉回至改革開放的前夜。
解題“工程師”
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這曾是二十多年前
國有企業改革必須解開的一道歌德巴赫猜想難題
高中畢業后的宋志平,隨著“上山下鄉”的洪流來到了農村這個廣闊天地里,開始了他的人生初始歷練,知青的生活除了耕種,留給他最多的是學習,既有書本的,還有田間土地的。
多年來他在回想這段經歷時,宋笑談:“那會兒我在農村當生產隊長。對于一個剛下地還不會種田的知青來說,一開始簡直就是無從入手。于是,我找了5個有經驗的老農組成諸葛亮小組,天天幫我到180畝大田去看哪塊地需要澆水、哪塊地需要鋤草,我根據大家的意見,在小本子上做好計劃,再安排農活。按照這樣的方法我硬是把那個生產小隊長當得好好的。”這莫非是他最初的管理萌芽,尊重規律,充分發揮大家的能動性,為了高效率想辦法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效率。
生命的第一個轉折點是作為工農兵學員保送就讀河北大學,學化學專業是父親的選擇,父親認為他理所當然地會走上工程師的道路。盡管他當時熱衷文學,甚至還寫了不少小詩。理想和現實竟這樣交錯,但他很快喜歡上了數學,癡迷于解數學難題,他的數學成績是全系年級笫一名,對于化學他其實不大喜歡。
至今,河北大學的老師們回憶起當年宋志平的表現,語氣里充滿了自豪,“他能將整版幾千字的詩歌,一字不差地背誦給我們聽”,這樣驚人的記憶力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印象更為深刻的是,每天晚自習結尾,他都要給班上基礎差的同學補課,他希望大家一起順利完成學業。
機會時刻垂青于有準備之人。宋畢業那年化學系只有1個進京名額,校方自然地選擇了這個充滿激情又肯于付出的年輕人。而在畢業志愿中他寫下的是“服從分配”,他想回石家莊,那里有父母和同學,而北京他兩眼一抹黑,“下山容易上山難”,系教導主仼的一句話點撥了他,他決心向著更高點邁出一歩,他肩跨著一個當時流行的軍包到國家建材局報到。
但蹦蹦車把他拉到了北京北郊的一塊大玉米地,這是北京新型建筑材料總廠的建設工地,也是他企業生涯開啟的地方。3年技術員,10年銷售生涯,辛苦非同尋常。風里來雨里去,可謂是嘗盡甘苦。1993年,在國企脫困的艱難時刻,宋志平挑起了廠長這負沉重的擔子,他或許沒想到這個崗位他又要一干10年。
面對2000多號人,發不出工資,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工作狀態,他不忍心讓職工下崗,他開出的藥方很簡單,就是點燃員工心中之火。所以,他選擇站在大門口“迎接”員工上班,5天下來,竟然沒有人再遲到;所以他選擇讓員工聚集流動資金,度過艱難困境;所以,他選擇在國內率先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5S管理模式深入人心;所以,他選擇派一批又一批的管理人員到國外、到大學去培訓,用先進的管理理論來淬煉隊伍;所以,他選擇在深交所敲響上市鐘,通過資本的力量,讓北新迅速發展成為全國新型建材行業的龍頭企業。
宋志平的管理理念樸實,通俗易懂,“像辦學校一樣辦工廠,像辦商場一樣辦企業”,你可以在他身上找到師者的性格和氣質,但令人贊嘆的是,他從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可以為企業所用的市場理論,在建材的行業史和北京的工業史上,北新的基業長青正是一個生動的案例。宋志平用其務實的管理風格,帶領著團隊與時俱進,在驚濤駭浪中,始終站在市場競爭的前沿。
“臺階式”的職業生涯,宋志平的步履很穩健。北新建材在市場中的屹立不倒,給他帶來了生命中最為重要的轉折。
2002年初春,他調任北新的上級單位中國新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任總經理。此時的中新集團風雨漂揺,幾近破產。難題又一次擺在了他的面前。
前老總感慨宋志平跳進了“彈坑”,資不抵債,面對法院傳票,封條,一個國字頭的大企業正陷入嚴重的危機之中。宋面對“殘棋”,想的是如何讓它起死回生?宋不愧為解題“工程師”,深思熟慮后的第一招棋,落于盤解債務鏈。通過大規模的資產和債務重組,2002年底,宋帶領團隊成功地解決了這道市場中復雜的企業難題。
生存和發展轉入了新的良性軌道中。但宋志平更為前瞻的思考是,如何讓企業做大做強?普通裝飾建材在建材市場的比重非常有限,而如果能回歸到行業的主流,才能迎來更大的發展。
宋志平果斷地做出決定:將中國新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更名為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彼時,國務院國資委剛剛掛牌成立不久。中國建材集團在宋的戰略調整下,開始站在了國資委監管企業的大戰壕中,準備開始起飛的行業整合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