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重重的北京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目光,有同樣遭遇的各地群眾一面感嘆著自己所在區域同樣的糟糕環境,一面期盼著作為首都的北京能夠迅速行動起來,讓美好環境重現。最近,深感危機和責任的北京采取行動,全面叫停了建材和化工等行業的58所工廠,同時要求41所工廠削減有害物質排放量。還宣布了新的防污染措施,表示在大氣污染嚴重時將限制北京市內通行的汽車數量。此外,東北地區的長春市和沈陽市、中部地區的濟南市和鄭州市以及內陸地區的重慶市等也出臺了相應對策。
這些舉措讓人們清楚地看到,解決大氣污染并不是憑一城一地的力量便可使陰霾散去,而是需要全國各省市聯動,需要各個行業,尤其是重點廢氣排放行業間和上下游行業間的聯動治理。而在這其中,很多建材行業企業表示,雖深感壓力,更責無旁貸。在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的當前,不妨來聽聽建材行業專家人士如何解讀PM2.5帶來的壓力,又如何為行業發展出招,謀劃可持續發展前景。
水泥——從生產基礎抓起,切莫急功近利
環境保護要尊重客觀規律,凡是治理過水泥企業污染的人都會有體會:只有均質穩定的生產,治理才能以最少的投入、耗能最少,實現環保達標。否則,如果連煅燒溫度都不穩定,NOx排放量忽高忽低,治理過程不是能源浪費,就是排放超標。而水泥行業要想實現均質穩定的生產,當前最首要的條件就是對礦山資源的合理開采與綜合利用。之所以如此,不僅因為水泥生產是一種資源產業,資源不可再生,而且從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出發,就應當從工序前端抓起、從基礎抓起;更因為當前的行業現狀是大多企業在急功近利地對待礦山開采,且不說沒有礦山居然也建設新型干法線,就是有礦山的生產線,又有多少是按照規程投資與開采的呢?而國家與行業并未對此有任何指導與約束。總之,不從生產基礎抓起,環保有如“空中樓閣”:盡管好看,但不實際。
治理過程也切忌急功近利。NOx并非是昨天才從水泥窯中冒出來的,先進國家治理經驗也并非今日才有,NOx對人類健康的嚴重危害也不是今日知曉。它需要循序漸進地發展。在粉塵污染治理過程中,國家與行業花了一二十年的功夫,才達到今天的水平,從最初的150mg/Nm3的標準降到今天的50mg/Nm3。脫硝技術同樣是在發展,據說,國外已有生物脫硝的技術,每噸熟料成本不高于3元,2500t/d生產線的投資不超過300萬元,難道這種進步是一個早上就能實現的嗎?如果干什么都“一風吹”,并不符合科學發展觀,不見得有利于環保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