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一出,讀者便會認為這豈不是“馬后炮”,國內水泥新線的建設高潮已近尾聲,再言此事,不是多此一舉嗎?但是,事情也不盡然,因為一來任何事物的認識只有實踐在前,才可能有總結于后;更何況,有了這種認識不僅指導基本建設的新項目,同樣也適合于確定老項目的改造方向。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但千萬不要重復犯錯誤。
一、重申基本建設質量驗收標準的必要性
1、當前基建質量普遍不高的現狀與癥結
任何一個企業在決定通過基本建設擴大生產能力時,都會給主持建設的負責人提出投資額及建設周期兩項過硬的指標,即建設投資越省越好,建設時間越短越好,而建設質量又如何控制呢?當前不少生產線就是隨著這兩項指標的越省越短,建設質量也就越來越低劣。一條新生產線從調試開始就深深地陷入被動的泥潭之中,即便生產也是帶病運轉,根本談不上有高效益的精細水平,生產運行入不敷出,流動資金逐漸捉襟見肘,企業背上新的沉重包袱。這樣的例子不是沒有,而是很多,也許現在還在不斷發生。
這是因為下達基本建設任務的領導者,盡管也在強調建設質量,但它不像投資額及工期那樣容易具體明確,只是停留于口號而無法落實。在沒有具體質量考核指標的情況下,無論任何項目,盡管投資額與工期完成得又省又快,也無法取得任何經濟效益。因此,將基本建設項目質量驗收的標準具體化,正是解決基建質量的癥結所在。
2、統一對‘達標’與‘達產’的認識
‘達標’是指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產量、質量、消耗及運轉率四大經濟指標已經達到設計的保證。按預分解窯的當前水平,一般是指連續三個月時間內,是指24小時連續產量達到設計產量,如5000t/d線應達到5000噸以上;熟料標號55Mpa以上;熟料單位熱耗應在720kcal/kg(或103kg標煤/kg)以下;運轉率(即投料時間占日歷時間)在90%以上。而‘達產’則是指在達標的基礎上,一年的總產量能達到設計要求,如165萬噸等。‘達產’不一定每項指標都能‘達標’,尤其是熱耗與運轉率指標;‘達標’者應該能夠‘達產’,但也會由于裝備、原燃料及市場等原因,某一年不一定能‘達產’。
不少人對此有誤解,認為5000t/d生產線,只要日產5000t以上的熟料,就是達產達標。這種誤解并不利于基本建設的驗收。當前,國內投產的五千噸生產線,產量能達到5500t/d以上并不罕見,而熱耗降至720kcal/kg以下,卻少之又少。即真正很少有達標者,遺憾的是如此現狀卻無人責怪,這與對達標的誤解不無關系。嚴格說,在各項經濟指標的實現難度上,產量只要將預熱器、分解爐、回轉窯、篦冷機及相應的風機、燃燒器等輔機都設計規格足夠放大,就可以實現,然而,能耗要降到一定水平卻并非易事。
燒成系統的建設驗收是這樣,粉磨系統的建設考核同樣如此。
面臨當今的市場經濟,越來越多的企業經營者已經認識到:企業效益更要表現在能耗水平上。在這樣一個關鍵指標的考核上,以往業主與設計者、制造商對此指標如此淡漠,實在是建設者的重大失誤與損失。
總之,統一對達產達標的認識,實際就是重申對基本建設質量的驗收標準。但是,僅僅統一標準與概念還不能足以確保基本建設質量,如果忽視了以下實施環節,實際就等于喪失了對基建質量的保障。正如上所述,盡管達產的窯、磨很多,而能耗達標的生產線卻很難得。這是因為基建過程中不遵循客觀規律,其結果怎么能有理想的達標呢!
二、從基本過程中注重客觀規律
根據現有生產線運行總結的經驗與教訓,這里不妨拋磚引玉,提出應當遵循的四大規律,以供基建工作者關注,作為現代水泥項目基建質量的前期驗收標準:
1、實現原燃料均質穩定的程度
水泥生產過程中的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都要求原燃料穩定,這種穩定不僅包括對成分的穩定,還包括對粒徑、含水量、黏度等物理量方面的穩定,凡是基本建設過程中不能充分考慮這方面的工作,甚至一旦資金緊張,就先砍掉礦山資源的勘察、合理的輸送及儲存、成分均化的各項設施,以及半成品的處理過程,都反映了設計與建設者的理念是否正當。這方面的偷工減料不僅導致產品質量的波動,難以滿足用戶對產品穩定程度的要求;而且勢必增加生產能耗。更有甚者,有的生產線根本就是無米之炊,原材料都要數十公里之外購買拉運,不僅成本高昂,而且質量根本無法控制。這些都是編造假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不尊重建廠客觀規律所導致的惡果。
2、對高性價比裝備性能的認定
盡管業主十分重視裝備性價比的選擇,希望以較廉價格購置到性能高的裝備,但是由于對市場高性價比的裝備缺乏了解,甚至不知道當今的裝備技術發展之快,從而很難采購到高性價比的裝備,更不要說,相當多的企業以預算為準繩,奉行嚴禁價格突破計劃的原則,在沒有對裝備性能明確規定的條件下,價格一壓再壓,只能使裝備的質量一降再降。當今國產裝備的生產水平已經到了一種相當尷尬的境界:一方面能生產出相當精良的裝備,而國內卻沒有用戶去花高價購買;而另一方面,精良的裝備出口也不能打有中國制造,卻讓外國名企業從中獲取巨額利潤。
采購中不僅不重視對節能裝備的選擇,而且由于買賣雙方存在的不良商業活動,導致購買者連高壽命的要求都置于腦后而不顧,現今三年內不出故障的回轉窯已不多見,裝備怎么可能有日后投產的達標呢?
3、儀表計量的可靠性及自動化程度
對儀表計量裝備的配置水平,更是檢驗建設者理念的試金石。當前為水泥自動化生產的儀表與計量水平發展很快,如何選擇,又如何指導操作與管理,這并不是所有從事水泥的人都清楚的:有些人吃過質次價高儀表的虧,就干脆什么儀表也不訂,反正沒有它也能生產。
這種指導思想不僅使在線檢測溫度與壓力熱工儀表在相當多的企業中可有可無,而且對先后面世的在線檢測物料成分與粒徑、檢測廢氣成分的儀表也不聞不問,國外同行早已廣泛使用的儀表,在國內用戶還不知為何物,如此之大的差距只能使生產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水平——質量波動能耗高。為此,儀表投資數百萬元的節省正在以每年數百萬元的支出而償還。
4、人員培訓的標準與方式
這是反映企業文化先進性的標志。在培訓方式上,大多采用的模式是以老帶新,如果是企業最新的生產線,就派到其它單位去;如果是集團內部的新線,會就近安排;如果本企業的后續生產線,就更為方便。總之,這種培訓多為近親繁殖,連最早的操作員也并非操作正確,如此批批繁衍下去,產生的誤操作給生產帶來的隱性損失相當驚人。
以能耗指標的先進性作為對各工種考核的衡量標準,是企業文化反映在生產管理上先進理念的集中表現,尤其對于中控操作員更應如此。目前持有這種理念的管理者還不多,持有這種理念的操作員就更少。
如果上述四個規律在全基建過程中得到充分重視與落實,生產線的達產達標就是水到渠成。只要疏忽其中的一方面,日后的生產當中,就要以十倍、百倍地予以補償,甚至形成難以補償的致使傷。
三、對項目總包的基本建設工程看法
有些業主由于自身技術管理力量較弱,或不愿意為此高價聘用大量工程項目管理人員,采取請設計或施工單位總包的方式承擔工程;而一些設計單位及施工單位,自認為實力雄厚,總包利潤空間大,也愿意承接此類服務。總之,這種合作方式越來越為不少項目管理者看好,并普及推廣。
其實,這種國外引進的工程合作方式,即所謂‘交鑰匙’工程,都要嚴格執行FIDIC條款,但我國市場經濟發育并不成熟,從市場條件到企業內部都無完善的制度約束,包括監理制度都沒有消化到位,而流于形式。
本來基本建設的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交接程序:從設計向土建要技術交底;又土建向安裝交接要有土建工程質量驗收;設備的定貨、監造要向安裝單位履行現場的交接;安裝完結后的空車試運、聯動試車到帶負荷試運行,每一步驟都要有嚴格的簽證手續。每一個過程本來都是由業主單位牽頭進行,現在卻全部省略了。
再加上總包單位不一定有強硬的施工班子,下面還不知有多少層分包商,而這些分包商并未按照FIDIC條款的要求,經業主同意和掌握,每一次的分包就是利潤的再分配,顯然質量控制的有效性也就越來越低。
這種條件下,業主一方盡管節省了人力,承包方也確實鍛煉了隊伍,并利潤頗豐。但總包的效果只能以質量作為犧牲品,工程中發生問題并不罕見,工程質量便可從如下實際案例中窺見一斑:
一個破碎機的基礎大梁,設計院的圖紙設計中鋼筋密布,連地腳預留孔都無法放置。如果不是總包,土建單位肯定要經業主向設計單位提出,但這時土建單位不吭氣了,楞讓鋼筋從預留孔模板中穿過;而安裝單位也不問土建為什么預留模板中還有鋼筋通過,直接將模板內的鋼筋用氣割切除,以使地腳螺栓插入。只是恰好業主人員發現,才終止了這種錯誤行為。在整項工程的每個子項的交接中,根本沒有經過業主方簽字才能進行的程序。
在設備安裝完成后的基礎二次澆灌中,也存在這種‘唬弄洋鬼子’的作法。以前二次澆灌都要在安裝單位的技師監護下進行,現在倒是放開手腳了,甚至在澆灌中途砂漿混凝土并未用完,工人便去吃飯,待午休后回來,只將已經干硬的砂漿對上水,便繼續澆灌。
值得警惕的是,上述這類施工質量的危害并不會在投產后數月爆發,但建筑物或設備的長治久安運行,肯定難以實現。這里絕無徹底否認總包模式的意圖,只是證明在規范總包的管理體制上越發需要規范些。
四、質量指標應當放在基建的第一位
在沒有明確與正確的質量指標考核時,質量指標的考核實際是在基本建設中列在投資與工期之后。確實,省下投資既可以有更好的資金效益,也能建設更多生產線,加快擴張能力的速度;縮短工期能使投資早見效益。但是兩者必須是在質量優良的基礎上,否則不僅沒有意義,而且將事與愿違。近十年水泥生產線建設中的正反例證,都完全可以說明這點。
所以,在有了對檢驗基建質量的統一認識之后,顯然應該將質量列為衡量基建或技改的關鍵指標,而且是放在第一位。最近,這方面的變化已經悄然在發生著,不少技改項目的合同中,第一指標并不是改造后的產量要增到多少,而首先是改造后的能耗要降到多少。多么希望這些令人欣喜的變化越多越好呀!
到此為止,并不是對水泥現代企業建設特點認識的終結,更多還應該是開始。在大發展時期,項目爭先恐后的比速度、比規模、比數量,現在到了該比降耗、比質量、比效益的時候,不能再有機會讓人們抱著原有的觀念生存下去,即便是對已經存在問題的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也應該尊重本文所推薦的標準,相信會少走不少彎路。
??? 作者:謝克平
文題一出,讀者便會認為這豈不是“馬后炮”,國內水泥新線的建設高潮已近尾聲,再言此事,不是多此一舉嗎?但是,事情也不盡然,因為一來任何事物的認識只有實踐在前,才可能有總結于后;更何況,有了這種認識不僅指導基本建設的新項目,同樣也適合于確定老項目的改造方向。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但千萬不要重復犯錯誤。
一、重申基本建設質量驗收標準的必要性
1、當前基建質量普遍不高的現狀與癥結
任何一個企業在決定通過基本建設擴大生產能力時,都會給主持建設的負責人提出投資額及建設周期兩項過硬的指標,即建設投資越省越好,建設時間越短越好,而建設質量又如何控制呢?當前不少生產線就是隨著這兩項指標的越省越短,建設質量也就越來越低劣。一條新生產線從調試開始就深深地陷入被動的泥潭之中,即便生產也是帶病運轉,根本談不上有高效益的精細水平,生產運行入不敷出,流動資金逐漸捉襟見肘,企業背上新的沉重包袱。這樣的例子不是沒有,而是很多,也許現在還在不斷發生。
這是因為下達基本建設任務的領導者,盡管也在強調建設質量,但它不像投資額及工期那樣容易具體明確,只是停留于口號而無法落實。在沒有具體質量考核指標的情況下,無論任何項目,盡管投資額與工期完成得又省又快,也無法取得任何經濟效益。因此,將基本建設項目質量驗收的標準具體化,正是解決基建質量的癥結所在。
2、統一對‘達標’與‘達產’的認識
‘達標’是指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產量、質量、消耗及運轉率四大經濟指標已經達到設計的保證。按預分解窯的當前水平,一般是指連續三個月時間內,是指24小時連續產量達到設計產量,如5000t/d線應達到5000噸以上;熟料標號55Mpa以上;熟料單位熱耗應在720kcal/kg(或103kg標煤/kg)以下;運轉率(即投料時間占日歷時間)在90%以上。而‘達產’則是指在達標的基礎上,一年的總產量能達到設計要求,如165萬噸等。‘達產’不一定每項指標都能‘達標’,尤其是熱耗與運轉率指標;‘達標’者應該能夠‘達產’,但也會由于裝備、原燃料及市場等原因,某一年不一定能‘達產’。
不少人對此有誤解,認為5000t/d生產線,只要日產5000t以上的熟料,就是達產達標。這種誤解并不利于基本建設的驗收。當前,國內投產的五千噸生產線,產量能達到5500t/d以上并不罕見,而熱耗降至720kcal/kg以下,卻少之又少。即真正很少有達標者,遺憾的是如此現狀卻無人責怪,這與對達標的誤解不無關系。嚴格說,在各項經濟指標的實現難度上,產量只要將預熱器、分解爐、回轉窯、篦冷機及相應的風機、燃燒器等輔機都設計規格足夠放大,就可以實現,然而,能耗要降到一定水平卻并非易事。
燒成系統的建設驗收是這樣,粉磨系統的建設考核同樣如此。
面臨當今的市場經濟,越來越多的企業經營者已經認識到:企業效益更要表現在能耗水平上。在這樣一個關鍵指標的考核上,以往業主與設計者、制造商對此指標如此淡漠,實在是建設者的重大失誤與損失。
總之,統一對達產達標的認識,實際就是重申對基本建設質量的驗收標準。但是,僅僅統一標準與概念還不能足以確保基本建設質量,如果忽視了以下實施環節,實際就等于喪失了對基建質量的保障。正如上所述,盡管達產的窯、磨很多,而能耗達標的生產線卻很難得。這是因為基建過程中不遵循客觀規律,其結果怎么能有理想的達標呢!
二、從基本過程中注重客觀規律
根據現有生產線運行總結的經驗與教訓,這里不妨拋磚引玉,提出應當遵循的四大規律,以供基建工作者關注,作為現代水泥項目基建質量的前期驗收標準:
1、實現原燃料均質穩定的程度
水泥生產過程中的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都要求原燃料穩定,這種穩定不僅包括對成分的穩定,還包括對粒徑、含水量、黏度等物理量方面的穩定,凡是基本建設過程中不能充分考慮這方面的工作,甚至一旦資金緊張,就先砍掉礦山資源的勘察、合理的輸送及儲存、成分均化的各項設施,以及半成品的處理過程,都反映了設計與建設者的理念是否正當。這方面的偷工減料不僅導致產品質量的波動,難以滿足用戶對產品穩定程度的要求;而且勢必增加生產能耗。更有甚者,有的生產線根本就是無米之炊,原材料都要數十公里之外購買拉運,不僅成本高昂,而且質量根本無法控制。這些都是編造假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不尊重建廠客觀規律所導致的惡果。
2、對高性價比裝備性能的認定
盡管業主十分重視裝備性價比的選擇,希望以較廉價格購置到性能高的裝備,但是由于對市場高性價比的裝備缺乏了解,甚至不知道當今的裝備技術發展之快,從而很難采購到高性價比的裝備,更不要說,相當多的企業以預算為準繩,奉行嚴禁價格突破計劃的原則,在沒有對裝備性能明確規定的條件下,價格一壓再壓,只能使裝備的質量一降再降。當今國產裝備的生產水平已經到了一種相當尷尬的境界:一方面能生產出相當精良的裝備,而國內卻沒有用戶去花高價購買;而另一方面,精良的裝備出口也不能打有中國制造,卻讓外國名企業從中獲取巨額利潤。
采購中不僅不重視對節能裝備的選擇,而且由于買賣雙方存在的不良商業活動,導致購買者連高壽命的要求都置于腦后而不顧,現今三年內不出故障的回轉窯已不多見,裝備怎么可能有日后投產的達標呢?
3、儀表計量的可靠性及自動化程度
對儀表計量裝備的配置水平,更是檢驗建設者理念的試金石。當前為水泥自動化生產的儀表與計量水平發展很快,如何選擇,又如何指導操作與管理,這并不是所有從事水泥的人都清楚的:有些人吃過質次價高儀表的虧,就干脆什么儀表也不訂,反正沒有它也能生產。
這種指導思想不僅使在線檢測溫度與壓力熱工儀表在相當多的企業中可有可無,而且對先后面世的在線檢測物料成分與粒徑、檢測廢氣成分的儀表也不聞不問,國外同行早已廣泛使用的儀表,在國內用戶還不知為何物,如此之大的差距只能使生產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水平——質量波動能耗高。為此,儀表投資數百萬元的節省正在以每年數百萬元的支出而償還。
4、人員培訓的標準與方式
這是反映企業文化先進性的標志。在培訓方式上,大多采用的模式是以老帶新,如果是企業最新的生產線,就派到其它單位去;如果是集團內部的新線,會就近安排;如果本企業的后續生產線,就更為方便。總之,這種培訓多為近親繁殖,連最早的操作員也并非操作正確,如此批批繁衍下去,產生的誤操作給生產帶來的隱性損失相當驚人。
以能耗指標的先進性作為對各工種考核的衡量標準,是企業文化反映在生產管理上先進理念的集中表現,尤其對于中控操作員更應如此。目前持有這種理念的管理者還不多,持有這種理念的操作員就更少。
如果上述四個規律在全基建過程中得到充分重視與落實,生產線的達產達標就是水到渠成。只要疏忽其中的一方面,日后的生產當中,就要以十倍、百倍地予以補償,甚至形成難以補償的致使傷。
三、對項目總包的基本建設工程看法
有些業主由于自身技術管理力量較弱,或不愿意為此高價聘用大量工程項目管理人員,采取請設計或施工單位總包的方式承擔工程;而一些設計單位及施工單位,自認為實力雄厚,總包利潤空間大,也愿意承接此類服務。總之,這種合作方式越來越為不少項目管理者看好,并普及推廣。
其實,這種國外引進的工程合作方式,即所謂‘交鑰匙’工程,都要嚴格執行FIDIC條款,但我國市場經濟發育并不成熟,從市場條件到企業內部都無完善的制度約束,包括監理制度都沒有消化到位,而流于形式。
本來基本建設的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交接程序:從設計向土建要技術交底;又土建向安裝交接要有土建工程質量驗收;設備的定貨、監造要向安裝單位履行現場的交接;安裝完結后的空車試運、聯動試車到帶負荷試運行,每一步驟都要有嚴格的簽證手續。每一個過程本來都是由業主單位牽頭進行,現在卻全部省略了。
再加上總包單位不一定有強硬的施工班子,下面還不知有多少層分包商,而這些分包商并未按照FIDIC條款的要求,經業主同意和掌握,每一次的分包就是利潤的再分配,顯然質量控制的有效性也就越來越低。
這種條件下,業主一方盡管節省了人力,承包方也確實鍛煉了隊伍,并利潤頗豐。但總包的效果只能以質量作為犧牲品,工程中發生問題并不罕見,工程質量便可從如下實際案例中窺見一斑:
一個破碎機的基礎大梁,設計院的圖紙設計中鋼筋密布,連地腳預留孔都無法放置。如果不是總包,土建單位肯定要經業主向設計單位提出,但這時土建單位不吭氣了,楞讓鋼筋從預留孔模板中穿過;而安裝單位也不問土建為什么預留模板中還有鋼筋通過,直接將模板內的鋼筋用氣割切除,以使地腳螺栓插入。只是恰好業主人員發現,才終止了這種錯誤行為。在整項工程的每個子項的交接中,根本沒有經過業主方簽字才能進行的程序。
在設備安裝完成后的基礎二次澆灌中,也存在這種‘唬弄洋鬼子’的作法。以前二次澆灌都要在安裝單位的技師監護下進行,現在倒是放開手腳了,甚至在澆灌中途砂漿混凝土并未用完,工人便去吃飯,待午休后回來,只將已經干硬的砂漿對上水,便繼續澆灌。
值得警惕的是,上述這類施工質量的危害并不會在投產后數月爆發,但建筑物或設備的長治久安運行,肯定難以實現。這里絕無徹底否認總包模式的意圖,只是證明在規范總包的管理體制上越發需要規范些。
四、質量指標應當放在基建的第一位
在沒有明確與正確的質量指標考核時,質量指標的考核實際是在基本建設中列在投資與工期之后。確實,省下投資既可以有更好的資金效益,也能建設更多生產線,加快擴張能力的速度;縮短工期能使投資早見效益。但是兩者必須是在質量優良的基礎上,否則不僅沒有意義,而且將事與愿違。近十年水泥生產線建設中的正反例證,都完全可以說明這點。
所以,在有了對檢驗基建質量的統一認識之后,顯然應該將質量列為衡量基建或技改的關鍵指標,而且是放在第一位。最近,這方面的變化已經悄然在發生著,不少技改項目的合同中,第一指標并不是改造后的產量要增到多少,而首先是改造后的能耗要降到多少。多么希望這些令人欣喜的變化越多越好呀!
到此為止,并不是對水泥現代企業建設特點認識的終結,更多還應該是開始。在大發展時期,項目爭先恐后的比速度、比規模、比數量,現在到了該比降耗、比質量、比效益的時候,不能再有機會讓人們抱著原有的觀念生存下去,即便是對已經存在問題的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也應該尊重本文所推薦的標準,相信會少走不少彎路。
??? 作者:謝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