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大眾眼中的“行業常青樹”
從臺灣到中國大陸
他傾其一生都奉獻給了自己忠愛的事業
漫漫四十六年的無悔之路
支撐他的 是堅持 是責任 還是信仰
他,就是水泥行業的常青樹,享有“臺灣水泥王”美譽的四川亞東水泥董事長張才雄先生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產國,也是世界水泥消費大國,從1985開始,我國總產量已經連續18年保持在世界首位,然而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幾年里,中國水泥行業的從業人員和附近居民卻一直遭受著環境高污染的困擾。
2000年,江西瑞昌的碼頭鎮卻在不知不覺間悄然冒起了一座水泥廠,而不同于以往的是,這里不僅沒有滾滾冒出的黑煙,反而更給當地居民增添了一抹綠意,從此,這家水泥集團在中國中西部開始了它的擴張之旅。然而,一個眾人公認的高污染行業為何能綠樹成蔭,一個被普遍贊同的高投入,回報慢的行業潛規則是怎樣被他突破,為它領航的舵手又會是怎樣的一個傳奇人物呢?
終于,幾經輾轉,帶著一顆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在一個艷陽高照的夏日,我們來到了亞洲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陸轉投資設立的公司——四川亞東水泥有限公司。
踏進這里的董事長辦公室,一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立即向我們迎來,精瘦的個子,干練的眼神,連微笑都顯露出他充沛的精力,而他的一口鄉音更是讓我們覺得分外親切。說起水泥,談到投資建廠,老先生好像有說不完的話,用不完的激情。他,就是水泥行業的常青樹,享有“臺灣水泥王”美譽的四川亞東水泥董事長張才雄先生。
張才雄:“做企業,尤其像我這么大年紀做企業,不是為了多少利益,更要緊是對社會的一個貢獻,如果你辦一個企業,對社會是有害的,那你何必做呢?你的人生就沒有意義了?!?/P>
因為父親常年在江西萍鄉煤礦工作,張才雄也就在那里出生了,一年之后,他隨家人回到了家鄉漢陽蔡甸。兒時的張才雄對于家鄉這個詞,其實并沒有太深刻的概念,在他的記憶中父親長期在外工作,到處奔波?!耙驗槲腋赣H在萍鄉煤礦工作,所以我們才跟著去的。我在那里出生一年之后,在襁褓中回到武漢。后來大概十多歲,十二歲,我又跟著到我父親那里,那個時候父親在湖北大冶煤礦工作,我到那兒去讀書,讀了一年,那個時候抗戰發生了,我就和政府一起撤退到四川。家庭對我來說只有10年,我在家里。就是只有10年。”
小的時候,張才雄最盼望的就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晚飯,但那時父親的工作卻異常忙碌。雖然不能常常與父親相處,談心,但像其它孩子一樣,張才雄也深深的崇拜著自己的父親,也曾默默的下定決心,將來要成為像父親一樣出色的男人。
“他是工程師,我們工程方面分很多種,他的工程師是在煤礦的機械工程師。不能說受多少影響,但是無形中受了影響也可能。反正我們都是搞工程的,我們一家人都是在搞工程的。那么我搞工程最早也是在煤礦,但是我不是跟我父親在一起工作?!睆埐判刍貞浧鸶赣H。
抗日戰爭勝利之后,張才雄從重慶回到成都工作。由于臺灣花蓮港在二次大戰時期遭受美軍飛機轟炸的原因,港口有些被炸掉的沉船,防波提也受損嚴重,那個時候,花蓮港急于修復,并打撈港口的沉船,于是,在1948年,張才雄在這個機遇之下輾轉來到了臺灣。
張才雄談到當時的工作“我就在港口,港務局,港口工程方面,擴建工程,打撈工程就是這些工程。不過是當別人的助理,去協助工程師工作的?!?/P>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臺灣正經歷著一次大轉變,由于政府相關政策的扶持,民營企業開始逐漸發展起來,1960年,亞洲水泥新竹廠開始了第一套窯的生產,時隔三年,張才雄有了進入亞泥的機會,而這個時候,39歲的張才雄在臺灣基隆港及花蓮港整整工作了十五個年頭。
命運的轉折出現在張才雄進入亞洲水泥公司后,“民營機構的待遇比較好,幾乎比公營機構要拿到三到四倍的待遇。所以我就考進了亞洲水泥公司,亞洲水泥公司招人,我就去參加這個考試,做高級機械工程師。我在亞洲水泥做工程,進去就是工程師進去的,慢慢做到廠長,先做新竹廠的廠長。我們亞洲水泥第一個廠是在新竹,新竹廠的廠長?!?/P>
當時,臺灣水泥業集中在西部發展,由于水泥生產工藝落后,導致環境污染極其嚴重。那個時候,工廠周圍到處占滿泥灰,廠區內部烏煙瘴氣,甚至連景觀和自然生態都遭到了嚴重破壞。而此時已經進入亞泥并擔任新竹廠廠長的張才雄將這一切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他不相信經濟與環保水火不容的理論,更不忍心看著自己的員工與附近居民在這樣一種惡劣的環境下工作,生活。
用張才雄的話來說“那個時候的電線是露天的,電線上面可以結成圈,成一個斜坡。老百姓反應屋頂都是一層灰。我們還給他們去清掃。工作很辛苦,我們要戴口罩,也許你沒有戴口罩戴久過,戴久了實在是很不好受。同時我也考慮,要降低勞工辛勞度,我們是需要他努力工作,但經常在這種很惡劣的情況下工作,我覺得這也不對,應該提高他們工作環境的標準。當時在水泥廠工作實在是很不衛生,可以這么講?!?/P>
其實,從進入亞泥的那一刻起,張才雄的心底就一直有一個沖動,而這份沖動已經在他內心積壓了十年之久。
“剛剛進入新竹廠時,我們的水泥工業非常落后,廠間采用的還是半干式旋窯,操作程序困難,效率低,耗能卻很高。工人們整天工作在高度污染的環境之中,那個時候起,我就夢想著要建一個環保,高效,低能耗的水泥工廠。 ”
張才雄:“我一直做到廠長,我覺得一定要下決心,亞洲水泥一定要改革,所以在新竹廠大概做了六七年,我有機會到全世界去考察其它水泥廠,從東方一直到歐洲去考察,我要考察到底什么緣故我們水泥燒不好,品質也不好,同時灰塵滿天。 ”1967年,擔任亞泥新竹廠廠長的張才雄,相繼到日本,美國,德國和意大利考察,研究水泥廠如何改善品質,并能兼顧環保。最終,終于發現了問題的關鍵,就是原料的來源及在生料制程中,要讓進窯生料成分穩定,才能提高品質與改善環境污染。發現這一關鍵之后,張才雄如獲至寶,興奮的夜不能寢,第二天就坐上了飛往臺灣的飛機。
張才雄:“我把重點找到了。我把我們在新竹的廠,進窯燒的這個生料情況做了一個分析,并且每個鐘頭的變化,我都搞清楚了,國外別人也是這樣做的?!?/P>
回到臺灣之后,張才雄再次投入到了新竹廠的發展之中,但那次考察卻無時無刻的不在自己的腦海中浮現,每次站在廠區,看著四周彌漫的灰塵,埋藏在張才雄心底的愿望就會變的更加迫切這個重點拿回來的時候,張才雄就有了建花蓮廠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