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我國水泥工業面臨的要求與挑戰
1、國民經濟建設對水泥的巨大需求
在21世紀,水泥仍將是我國及整個人類社會最主要的建筑材料。我國水泥年產量已超過6億噸,其中經高溫專門燒制的水泥熟料近5億噸,占世界水泥總產量的1/3以上,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建筑材料和建筑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水泥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全國水泥產值占建筑材料近50%。但是,2000年我國人均水泥消費量為464kg/人年,人均累計水泥消費量為5958kg。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人均累計消費量一般達到10噸以上方達到相對飽和點,我國的人均水泥累計消費量僅相當于發達國家的1/2。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保持一個較大的建設規模。大規模房屋建筑和基礎設施建設要求建筑材料的的龍頭產品--水泥在未來20年有更大的發展,預計到2010年我國水泥需求量將達到8億噸。
工業發達國家的水泥產量近10多年來逐年下隆,發展中國家的水泥產量逐步增加,而且存在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出口水泥的趨勢,水泥生產重心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如此大量的水泥需求量不可能從國外進口,必須由國內提供,而且還要向一些國家出口水泥。這是我國水泥工業的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
2、資源與環境的挑戰,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水泥生產消耗大量的煤和電等能源、消耗大量的礦石和粘土等自然資源,同時排放出大量CO2、SO2和NOX等廢氣。這些廢氣加劇溫室效應和產生酸雨,嚴重污染環境。顯然,數量擴張型的水泥工業發展模式將使我國能源、資源和環境不堪重負,不利于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進步除了要求水泥工業減少環境負荷物質的排放量外,還要求水泥工業能最大限度地將人類社會活動中排出的產業廢棄物和生活廢棄物加以有效利用(甚至包括廢混凝土的再生利用),使之成為環境共存型產業體系。
3、社會進步的挑戰,改造傳統水泥工業的需求
隨著社會向現代化發展,超高層建筑物、大深度地下構筑物、超長大橋、海上空港、甚至海中城市等等大型建筑越來越多,對水泥與混凝土的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施工性更好、水化熱更低、強度更高、體積更穩定、耐腐蝕性和耐久性更好。即使是普通建筑,為了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也越來越有這些要求。與此同時,我們所面臨的環境日益惡化,含有各種有害成分的大氣、雨水和地下水以及其它侵蝕性介質等對水泥基材料的腐蝕作用越來越嚴重,在各種破壞因素作用下,材料的結構穩定性和性能逐漸衰減和劣化,工程使用壽命下降。用低標號、低性能的水泥制備混凝土時所需水泥量較多,耐久性能必然較差,將進一步造成水泥用量增加。因此,水泥不僅要有高的強度,更需要有優良的耐久性,以抵御諸如凍融、碳化、海水和化學介質等環境因素對水泥混凝土工程結構的侵蝕。水泥混凝土材料設計正在經歷從單一強度指標向以強度和耐久性綜合指標作為主要設計依據的重大轉變,我國已經將需遠久性要求列入水泥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這無疑向水泥材料學工作者和水泥工業提出了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