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目前,我國5000多水泥企業年產量18億多噸,實際產能恰已超22億噸,競爭之激烈不言而喻,國內噸水泥平均綜合電耗80度以上。水泥企業每生產一噸水泥需要粉磨的各種物料就有3~4噸之多。粉磨生料、熟料和原煤等的電耗占工廠總電耗的65%~70%。粉磨成本占水泥生產總成本的35%左右。這三種磨機鋼鐵消耗占工廠鋼鐵總消耗的55%以上。這些磨機及其附屬設備的維修量約占全廠設備總維修量的60%[1]。提高管磨機配件的使用效能與壽命,大幅降低鋼鐵消耗、提高系統運轉率,其經濟效益是顯而易見的;而由此帶來系統高產穩產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數倍甚至于數十倍前述經濟效益,是不少企業常常容易忽視的。
???
2.配件選用共性原則研究:
2.1長壽命原則:
目前,僅水泥粉磨的鋼鐵噸消耗為20克~200克。可見采用易磨性不同的管磨機配件,在不同的工作狀態下,其使用壽命相差懸殊。就全國而言,噸水泥鋼鐵消耗降至現有水平的1/2~2/3是完全有可能的,以噸水泥平均節約鋼鐵消耗30克,管磨機配件平均6000元/噸計,則可產生直接經濟效益2.34億元。同時延長了配件更換周期,提高了系統運轉率,其經濟效益是顯而易見的。
一方面源于降低產品成本及其銷售價格,以便吸引客戶;另一方面出于縮短供貨周期,實現本企業效益最大化的考慮,一定數量的配件供應商主觀上盡可能擴大使用壽命較短的配件銷售量,從而達到提高銷售額的目的,事實上也迎合了不少業主喜歡低價配件的心理。自然也就有了配件供應商獲小利,業主承擔較大損失的局面。
??
2.2尺寸控制原則:
一方面源于對眼前利益的考慮,一定數量的配件供應商人為采取加大尺寸、改變尺寸及形位公差的手段,提高單位配件的重量,從而達到提高銷售額的目的;另一方面,不少配件供應商裝備工藝相對落后、缺乏必要的技術力量,客觀上也無法保證其產品的尺寸及形位公差控制在應有的范圍。
配件尺寸及形位公差控制在規定的范圍,意義重大。它關系到對應配件的功能是否按照預定的要求實現。管磨機因為配件尺寸及形位公差不合格,引發重大損失的案例并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