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從上世紀末開始,我國逐漸開拓現代化水泥廠成套生產線裝備出口業務以來,經歷了10多年的努力,現今已占有國際市場1/3的份額,而且增長勢頭仍在繼續之中。這里所謂的國際市場系指除中國大陸以外的全部海外市場。最初,我國的出口對象大多是一些發展中的南亞國家,水泥裝備的產能及其技術含量都較低,而現今的出口對象已上升到中東、北非、拉美,甚至歐美等發達國家,裝備技術水平已達到國際先進之列,熟料產能可達5000t/d或10000t/d。至今已創建了數百條海外水泥生產線的業績,全都運轉良好,客戶滿意,因而頗具國際競爭力。對此許多歐洲經濟專家、水泥專家、世界著名的大型跨國水泥集團,以及歐洲老牌的水泥裝備供應廠商等感受頗深。中國水泥工業的崛起,對他們的傳統市場范疇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2011年10月在慶祝國際水泥界最享盛譽的德國ZKG國際雜志創刊100周年的集會上,著名德國水泥經濟技術專家JoachimHarder博士發表了長篇書面報告,題為《中國發現世界》,其實他的核心意思就是中國水泥工業挺進世界市場。茲將其主要內容摘要整理如下,供我國水泥界同仁參照思考。
(一)
表1列舉了2005~2009年世界主要國家直接對外貿易中涉及機械裝備和工廠建設方面的金額及其在總額中的占比。
可以看出,中國在該項對外貿易中由2005年的1220億歐元,占全球9.5%,上升到2009年的400億歐元,占全球24.7%,平均復合年增長為29.5%。相反地,除德國和歐洲各國基本維持原狀外,日本和美國均有較大的下降,其平均復合年削減率分別為8.9%~6.3%。這方面,中國可謂是一枝獨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成套水泥裝備及水泥廠建設總承包(EPC)出口工程項目也實現了長足的發展。
以中材國際Sinoma為例,其2010年已簽署的水泥EPC海外項目合同金額為22.5億美元,再加上中國其他各有關水泥企業集團所簽約的金額,中國在國際水泥工程項目中的市場份額已達36%;如果以合同的熟料總產能計,中國則占國際市場的近40%。
應該指出,中國公司提供的服務為EPC。而歐洲公司僅提供EP,不含水泥廠的土建工程費用。如果以歐洲慣用的單純以成套水泥裝備的金額來比較的話,那么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約為26%左右。由此可見,僅就水泥裝備和工程服務費的價格而言,中國的比歐洲的約便宜30%。這是中國供應商在國際市場上頗具競爭力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成套水泥裝備生產線中,包含所有工藝、機械、電氣、自動控制、化驗檢測等全部主輔機,以及備配件供應等,中國制造的裝備在成套裝備中所占的比例正在日益提升之中。這表明中國在研發大型先進的關鍵裝備,例如立磨、篦冷機、輥壓機、袋收塵器、噴煤管、快速提升機、熟料拉鏈機等方面已經取得實效。對若干歐洲供應商的“補缺”性依賴逐漸減少。.
2005年純中國制造的裝備,在其成套出口裝備總金額中平均為45%,2010年已上升到65%。如果2015年將達到85%以上,那么曾經多年來因幫助中國供應商在關鍵裝備方面“補缺”而得益的Loesche、LKN、C-p、Pfeiffer、Pillard、SiemensABB等大公司,估計他們今后來自中國海外項目的訂單將會逐漸減少。顯然,中國制造裝備的比例越大。則中國供應商的競爭力、盈利能力、市場影響力將隨之上升。這對歐洲老牌供應商FLSmidth、P0lvsius、KHD等無疑是多了一個有力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