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業作為清遠的支柱產業,正面臨新一輪技術升級,以達到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的目的。
清遠曾因是石灰石地質結構,而土地貧瘠、經濟落后,但清遠人靠山吃山,發展水泥業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然而,在2003年以前,清遠水泥一度以落后產能為主,污染大、能耗高,后通過招商,引進水泥龍頭企業逐漸帶動水泥產業技術升級,清遠水泥業由此得到快速發展。
如今,水泥業作為清遠的支柱產業,又在進行新一輪的技術升級,對生產線進行降氮脫硝技術改造,以達到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的目的。此外,清遠對落后產能水泥企業進行大掃除,對不符合條件的生產線堅決予以關停。
扶優劣汰、淘汰關停與改造升級并舉,清遠水泥業正朝著集約化、品牌化的路徑科學發展,努力成為拉動清遠綠色GDP增長的中堅力量。
2003年前產能落后水泥行業多有虧損
說清遠水泥必談英德。英德作為全省最大的水泥生產基地,其水泥業興衰發展過程可以代表清遠水泥業的發展路徑。
據了解,英德的礦產資源豐富,境內水泥巖儲量達625億噸以上,英德擁有發展水泥產業的資源優勢[0.98%]??可匠陨降挠⒌氯碎_始發展水泥工業。但由于缺少龍頭企業引領,和初期發展的無序,一開始英德水泥業的生產技術和能耗都不盡如人意。
據業內人士介紹,2003年以前,英德興建了大小立窯水泥企業100多間,產能達300多萬噸,污染嚴重的立窯及濕法生產能力占全市水泥產能的 85%,其中近半數更分布在人口較集中的市區周邊。由于結構、規模、效益及資源利用等方面存在先天問題,造成當時的水泥企業競爭能力弱、資源利用率低、企業效益差,上世紀90年代后期,大部分水泥企業都出現嚴重虧損。
“由于沒有科學引導,當時水泥業并沒有成為英德的支柱產業,反而對環境造成了污染,特別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對附近城鎮和村莊影響較大,對當地資源消耗也很嚴重。”熟知當時發展進程的一名英德水泥老板告訴記者。
舍棄還是調整?通過總結此前水泥業失敗的教訓,英德人認為,坐擁資源優勢,發展水泥業并沒有錯,而是此前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存在很大缺陷,小水泥廠林立、生產能力低、產品質量上不去、效益出不來,結果只能是賠了環境又虧錢。經過一番論證后,英德市調整發展思路,決定摒棄小作坊的發展模式,招商引資引進大企業,做大做強水泥產業。
水泥名企進駐英德,成為當地水泥發展的拐點。利用資源、能源、交通、區位等諸多優勢,英德很快吸引到了金鳳凰。2003年,產能規模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安徽海螺集團和臺泥集團先后落戶。自此,水泥產業逐漸朝著集約化方向發展,小水泥企業逐漸被市場淘汰,先進的新型干法水泥旋窯生產線也逐漸取代原有落后的立窯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