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9月26日發布公告,對選聘國家環保十三五規劃部分重點問題研究課題的承擔單位進行了公示。根據公告,此次共有21個項目課題選拔研究單位。其中包括核安全問題、土壤環境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水環境污染防治、食品安全等類別,這些項目也有望成為國家環保十三五規劃中的重要內容。
環保部公告稱,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將依據專家意見和課題需求,進一步與課題承擔單位明確課題研究的技術要求,確定課題實施方案,全面啟動研究工作。
此前,相關報道指出環保部將啟動“十三五”規劃課題研究,并按照“開門編規劃”的原則,將此次規劃的全部21個課題在全社會范圍內公開選拔研究單位。
政策利好逐步兌現 環保產業持續升溫
十二五”以來,環保行業備受政策青睞,相關政策措施不斷加碼。隨著各項規劃進入落實攻堅期,環保項目的招投標將進入密集期,這些都將逐漸兌現為上市公司的業務訂單。
另外,“十二五”以來,國家發布了一系列針對環境污染治理的政策規劃,涉及大氣、水和土壤等各個領域。這些政策一方面用污染物排放標準限制為污染戶帶上“緊箍咒”,另一方面,又以財稅優惠杠桿來刺激企業減排的積極性。
多家環境治理相關公司均表示,“十二五”開局的前兩年,盡管中央政策意圖明顯,但由于經濟發展疲軟,地方行動力遲緩,一些政策落實并不十分得力。隨著新一屆中央政府就位,針對各領域的環境污染治理政策呈現加碼態勢,在繼續刺激積極性的同時,環境污染治理問責也在同步推進。
市場觀察人士指出,隨著各領域環境治理政策進一步細化加碼,各地在中央政策倒逼下加緊行動。同時,污染企業也由于刺激措施到位,減排積極性不斷加大。環保行業發展已由過去的“污染事件-政策預期-政策兌現”的邏輯,變為政策自上而下落實而直接轉化為企業的訂單。
有券商分析師表示,目前環保行業政策落實的主線為“三個行動計劃”,即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清潔水行動計劃以及土壤環保行動計劃。近期,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已由國務院正式發布,且國家發改委也配合此計劃出臺了新的涉及大氣污染防治的脫硝電價補貼、除塵補貼等財稅刺激措施。
他認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預期已刺激了相關公司的訂單迅猛增長,這種態勢將延續至今年年底,相關公司的全年業績爆發已是定勢。而從明年起,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土壤重金屬治理等板塊相應進入政策落實兌現訂單增長期,相應的環保各細分板塊有望進入業績高成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