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背景下的停窯限產、地區分化正逐步顯現在各大水泥上市公司的業績中。
海螺水泥[0.00% 資金 研報](600585.SH)昨晚發布第三季度季報,今年前三季,營業收入達到370億元,同比增長14.7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3.8億元,同比增長36.82%,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同比增長42.57%。
相比于上半年同比4.28%的增速,海螺水泥在今年第三季度的增速達到128.37%,單季凈利達22.5億元,海螺水泥將此歸因于這段時間水泥產品的銷量和價格都得到了提升。
中國水泥網總編張敏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今年上半年煤炭價格的下降放大了企業的利潤空間,但相較于華北和西部地區,華東和華南市場都出現了量價齊升的態勢。
“華南市場從5月開始,每月平均漲幅超過了30元,當地企業控制得都比較好,需求也大,另外廣西水泥向廣東運量較大,廣西本地水泥價格的上漲也帶來了廣東地區的價格上漲。”
福建水泥[0.00% 資金 研報](600802.SH)近日公布的三季報顯示,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減虧6390萬元,主要是單位產品生產成本下降較多,同時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同比下降及營業外收支凈額增加所致。
張敏認為,華東地區同樣表現突出,地方產能控制的執行力度較大,每個月都有水泥窯停掉,這直接使得地區龍頭受益。
湘財證券認為,華東區域是今年以來一直看好的區域,“我們認為華東區域產能過剩比相對較低,具有較好的供需格局。”
從今年上半年的數據看,江蘇、浙江、福建、山東、上海、安徽、江西、湖南及湖北所在的東中部區域仍是海螺的核心市場,銷售占比超過六成,而廣東、廣西所在的南部區域,以及西部區域各占比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