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5年,國民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國民生活從“吃不飽穿不暖每日為衣食所憂”,過渡到現在的“為買不起房子而憂”,是我們現在的住房條件比原來更差,住房面積比原來更少了嗎?顯然不是。當衣食溫飽還是我們生活的重心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有能力去追求住房的改善,房子不是我們生活的重點,我們對房子的怨言自然也就無從論起。而現在很多人住進了配套齊全的洋房別墅,但也有很多人沒有足夠的錢在工作的城市購買住房,憂慮和不滿因此而生,并逐步演變成對房地產商的不滿。這種不滿主要產生于橫向攀比,毫無邏輯,但又真實存在,反映了許多民眾的情緒。
過去十年,承之前多年經濟自由之發展,勞動生產率獲得了極大的提高,以水泥行業為例,從10萬噸立窯時代跨入200萬噸旋窯時代,其它行業也莫不如此,并因此帶來了購買力的極大提高。同時,城鄉工作的趨同(都以打工而非務農為主),對城市住房產生了暴發性需求。這是過去十年發地產市場勃發的經濟基礎。在房地產市場暴發需求的時候,政府嚴控18億畝耕地紅線,土地供應不足,是導致房地產市場供應不足而房價大漲的根本原因。在這十年里,真正暴漲的不是房價,是隱含在房價中的地價及囤地的費用。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政府的政策導致了囤地的普遍存在,因為聰明的房地產商人根據領導的旨意悟出了地價將不斷上漲的結論,事實也證明,他們是正確得,它們因為很好的領會了領導的精神而獲益非淺,甚至富可敵小國,但也因此被黨和民眾所忌恨。
宏觀調控本就是個不怎么靠譜的說法和做法。宏觀不可能經常調控,只能順勢而為,過多過頻的宏觀調控的實質是微觀干預,大多時候宏觀調控的結果也與預期相隔甚遠,或者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微觀搞活則需要政府不要太有為,政府之手要從“控制”“限制”“關停并轉”等強力手段轉向預先分析評估提醒,但要少做結論,更不是急于逞能和直接干涉;我們甚至連預先的引導政策發展宏圖都不要輕易發出。歷史和事實一再證明,單一趨向的政策導向危害無窮,并成為陷入下一輪宏觀調控怪圈的根源。政府最偉大的能力和作用之一是在市場活動過熱而導致失控的最急時刻,出面托底,以保護優秀和合格的企業不致于在危機中玉石俱焚。
十余年房地產調控的實質措施是在住房購買力上升到一個高度時,住房需求進入暴發期,但政府選用抑制需求的辦法控制房價,結果房價越調越跳,越跳越高。同期另外一個快速上漲的是勞動力價格特別是體力勞動者的工資大漲,并帶動青菜黃瓜漲價,其原因最重要的可歸結于計劃生育政策的長期超嚴格執行導致的人口紅利逐步衰減,并可能因為培育了相關部門,產生了相關利益群體而難以取消。除此之外,還有高漲的油價,原因則更簡單,壟斷加里通外國。其它產品感覺沒什么漲,水泥鋼材價格也沒怎么漲。多說兩句的目的是想說明,房價上漲與多發貨幣有關系,但關系不大;緊縮金融傷害的卻是其它經濟領域,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說的就是這種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