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業要講包容的哲學。從領導個人來講,要提高個人修養,做到心平氣和,善待大家,既能用人所長也要容人之短。從經營的角度來看,在社會化階段,企業要著眼于系統生態格局的健康化,將自我發展納入社會進步、集體成就之中,與自然和諧、與社會和諧、與競爭者和諧、與員工和諧,實現包容性增長。
我擔任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同時擔任國藥集團董事長三年多的時間里,不少人問我怎樣當董事長?其實董事長的工作是一個更需包容的角色。所謂董事會沖突,實際上是發生在董事長和強勢董事、董事長和總經理之間,因而需要董事長有更大的包容心和協調能力。中國建材集團和國藥集團都有強勢董事,現任總經理也都很有能力,但這多年下來,大家合作十分愉快,既有積極的討論,又有融合團結的局面,兩個董事會都被國資委邵寧副主任肯定為“和諧的、運作良好的董事會”。
從管理上要講究制衡,但制衡不意味著一天到晚打仗,制衡是一個制度安排,而最終達到一致意見才是董事會的真正目標。把董事們的不同意見融合在一起達到共同目標,使企業沿著有序方向前進,這是董事長要承擔的角色,也是包容帶給企業管理的巨大力量。
企業領導者胸懷有多寬、能容納多少人,你就能走多遠。你的胸懷能容納幾個人可以當班長,容納十幾人可以當排長,容納上百人可以當連長,能容納千軍萬馬才能做軍團司令。西方人講:管理20人以內的企業,管理者的能力有多大,就能做多大的事;管理超過20個人的企業,管理者的胸懷有多大,就能做多大的事。也就是說,管理人數變了,對領導的要求也不同,當員工達到一定數量時,考驗領導人的已不再是個人才智,而是胸懷和容納度。
有人說,提倡包容就會喪失原則性。我認為,提倡包容與和諧并不是說要保持一團和氣,并不是不能有批評和爭論。
其實,包容是個積極正面的文化,我主張一個組織要有一定的積極的思想斗爭。以前學管理時講自然辨證法,老師說“小型漲落是進化過程”,也就是小的矛盾、沖突是客觀的,甚至是有益的,但不能是大型漲落,那樣會傷感情和破壞團結。
這些年,我雖然很少和部下紅臉,更沒有拍桌子瞪眼睛,但大家都知道我是個有原則和立場的人,對一些不良作風和事情我也經常直率地批評,但對事不對人,事后也能得到大家的理解,但我更多是表揚和鼓勵大家。其實做國企基層干部都很辛苦,常有各種委屈,壓力也很大。不論批評也好,表揚也好,其實都是在進行管理教育,我提倡“善用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