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產能過剩已是不爭的現實。
根據中國水泥協會數據,截至2012年底,水泥設計產能已超出當年市場需求8億噸。預估2013年水泥行業產能增速在7.5%左右。
隨之而來的是水泥行業激烈競爭下的價格下滑。從2011年下半年起,水泥價格一路走低,到2013年4月已回落至10年前270元/噸的水平。而近10年來,煤、電、原材料、人工等生產要素成本持續上漲,企業節能環保投入持續增加。2012年,全國水泥行業實現利潤總額657億元,低于2011年和 2010年,同比下降32.81%。
水泥產能過剩問題如何解決?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孔祥忠給出了建議。
記者: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情況如何?對企業的影響有哪些?
孔祥忠:水泥有3個月的保質期,在水泥廠,一般水泥庫的庫存周轉期為10天左右,庫滿就意味著要停產。造成生產線停產的主要原因是市場需求不足,市場供大于求,產品銷售困難,庫滿停產。停產時間一長就意味著設備利用率降低,同時也導致企業財務成本增加。一般來說,設備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間,即富余度在20%左右是合理的。如果設備利用率在75%以下,生產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產能就過剩了。而在我國許多省份,水泥企業的設備利用率已處于70% 以下,產能已嚴重過剩。
產能過剩對水泥企業來說有三大不利影響。一是生產成本上升,機器設備和人力成本都是固定的,那么一年開工300天和開工200天平均下來的成本就有區別。二是在市場“無形之手”的協調下,產品供過于求必然導致市場競爭激烈,進而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帶來產品價格下降。三是水泥企業為了銷售產品,往往先將水泥賒欠出去,過一段時間才能將錢款收回,如此一來,水泥企業的資金周轉周期變長,過去是3個月周轉一次,現在可能要4個月或者半年。現在行業中用存兌匯票方式進行銷售結算已很普遍,這也間接反映了市場資金流通緊張。企業用存兌匯票提前支付現金要給銀行補差,這實際讓企業再次加大了財務成本。
記者:目前來看,對于水泥行業產能過剩是否有解決方法?
孔祥忠:在政府有效控制新增水泥產能后,推進水泥行業的企業兼并重組是優選的、放在第一位的化解產能過剩的重要手段。目前,市場需求的增速在下降,在建的產能在增加,總體供大于求的局面沒有改善,市場競爭依然激烈,局部地區價格長期低迷,近幾年建廠的企業投資回報也達不到預期。
通過兼并重組可以對市場布局進行重新調整,讓區域市場中的幾家大企業作為主導企業來有效平衡市場的供求關系。這樣可以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讓水泥的價格維持在合理的利潤空間,對投資回報有一定利好。當然,企業兼并重組不僅僅是維護產品價格的問題,更為重要的進行資源優化整合,對企業來說是規模效益和競爭實力提升,對行業來說是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先決條件。
目前,水泥企業的兼并重組還存在一些問題。從企業投資角度看,兼并重組和新建一家企業同樣都是投資行為,但是收購一家企業和新建一家企業,地方政府給予的待遇卻完全不同。新建一個水泥企業會得到許多政策優惠,比如稅收、金融方面的政策,甚至地方政府可以幫助辦理大部分手續。
而收購一些老企業卻得不到這些優惠政策,這些老企業當初政府給的地是非常便宜甚至是無償的,廠房、建筑等現在使用起來都沒有問題,然而一旦涉及了買賣,就要重新進行資產評估,收購的企業要按照現價去購買,而且價格很高。此外,如果這家企業之前有手續沒有辦,收購后需買方辦齊手續并繳納罰款,再加上對老企業進行必要的改造,綜合算下來收購一家水泥企業的成本非常高。
如果新建一家企業,去開發區買一塊土地,由于有扶植政策,價格會很便宜,在手續方面,水、電、氣,甚至營業執照都不需要特別費心。如此一來,收購一家企業需要的錢可能比新建一家企業還要多。如果將當年鼓勵新建水泥廠時給予的優惠政策,拿來激勵企業兼并重組,相信會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推動水泥企業的兼并重組,需要獲得國家政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