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安徽省委學習傳達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會議上,安徽省委主要領導的講話對海螺改革實踐給予了充分肯定:“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混合所有制經濟模式,海螺就是很好的案例,是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方向。到去年末,海螺集團的總資產、凈資產分別比改制前增長了8.14倍和24.4倍。”
目前,海螺擁有海螺水泥、海螺型材、海螺創業3家上市公司。集團下屬的150多家企業均為當地的納稅大戶,對當地的財政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海螺集團所掌握的新型干法水泥技術已經領先世界先進水平。這些優勢使得海螺集團在實現國際化戰略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據郭文叁介紹,2003年6月23日,安徽省屬企業國資辦對改制后的海螺集團股權結構下達了正式批復文件:海螺集團公司注冊資本為人民幣8億元,其中:安徽省投資集團擁有51%的股權,為國有法人股;海創公司擁有49%的股權,為社會法人股。
海螺集團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已10年時間,在此期間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參與改制的老職工,通過資本市場享受了企業改革發展成果,因此爭議也不斷。主要爭議集中在國有資產是否流失。海螺集團在此階段接受過上至國家審計署、下至安徽省審計、財稅等部門多次檢查,但查出來的結果正好相反,國有資產不但沒有流失,而且得到了較大幅度的增值。每一次檢查都得到了較高評價。
改制后的海螺集團進一步規范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實行了全員身份買斷,職工由“企業人”變為“社會人”,徹底打破了國有企業職工身份界限,更新了廣大干部員工的經營理念,形成了內部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運行機制。
經安徽省審計廳審計,海螺集團改制以來,截止到2012年末,資產規模從1993年的4.6億元增長到986.9億元,凈資產從1993年的1000萬元增長到523億元,年實現利稅總額也從不足9000萬元增長到124.3億元,分別增長了214倍、5230倍、138倍,資產負債率由90%以上下降到47%,實現了國有資產的大幅保值增值。改制后,集團公司累計向省政府上交國有資本收益11.9億元。
海螺的改革實踐已成為安徽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的試金石,在年初的國資監管工作會議上,安徽省國資委主任許崇信表示,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要求,總結推廣海螺集團實施職工和經營層股權激勵、江汽集團主動引進戰略投資者的經驗做法。
海螺經過改革成立的海創公司,于去年12月19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成功掛牌上市,發行3.0475億股,每股發行價13.56港元,募集資金41.3億港元。成為安徽省首家在香港紅籌股上市的企業,開辟了控股公司架構企業在香港上市的先河。為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探索資產證券化及安徽省其他企業紅籌上市積累了經驗、探索了路子。海創公司上市后,將重點發展水泥窯協同處理城市垃圾、爐排爐垃圾焚燒發電和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節能環保產業。
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是這樣評價的:海創上市不僅是海螺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國水泥行業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一件大事。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到國企改革一個關鍵詞就是員工持股,而海創就是海螺員工持股的公司,海螺創業在香港上市,投資者競相購買,股價上漲近30%,說明市場認同了海創的改革。他表示作為基石投資者,將永遠持有海螺創業的股票。
德銀亞太區總裁蔡洪平認為:“海創上市創造了很多第一,其中有三個第一是大家想不到的。首先是由一個創始人完成了三次境內外上市,其次是第一家中國H股公司母公司通過境外紅籌結構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第三是居然有像中國建材宋志平董事長這樣,一輩子也不愿意把這個股票賣掉的基石投資者,我看他不是基石投資者,而是鐵石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