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水泥標準稠度需水量,是指水泥漿體在達到一定可塑性和流動性時所需要的拌和水量,是衡量水泥建筑性能的重要指標。水泥標準稠度需水量直接關系到混凝土的水灰比,水灰比又決定了混凝土的強度和密實性,影響混凝土的耐久性。水泥標準稠度需水量小,混凝土的水灰比小,混凝土致密好、強度高、耐久性優異,可以適當降低混凝土中外加劑的摻量,從而降低混凝土制造成本。因此,混凝土生產企業在混凝土生產制備中需選擇強度高且需水量小的優質水泥。而“綠色生態礦粉與水泥共性集成粉磨”創新工藝及裝備,是湖北大學天沭新能源材料工業研究設計院高校產學研重點資助項目成果。該院通過研究和開發物料顆粒特性與表面能、機械能及化學能優化匹配循環遞減共性激發技術,改善礦粒表面晶體結構、溶解性能,加快粉體組分的水化硬化,激發其潛在活性。該技術采用一級閉路、二級開路的高效聯合粉磨集成工藝,對物料進行破碎、分離、磨細、修形、精選的深加工活化處理,獲得顆粒粒徑分布寬、顆粒圓型度好,堆積密度大、漿體內部孔隙率小的高比表、低需水量的膠凝粉體;采用自主研發的高效分級式選粉機對粉體進行區域分級選粉,獲得粉體顆粒分布為:3~32μm顆粒含量為79.33%,(16~24μm顆粒含量為57.12%),32~64μm顆粒含量為17.69%,<1μm和>65μm顆粒含量為2.98%。
湖北大學天沭新能源材料工業研究設計院系列技術及核心裝備在企業工業化生產的成功應用,促進了企業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的經濟增長。該院勵志改革創新,著力提質增效升級,為企業提供了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科學途徑,符合十二屆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以改革為強大動力,以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以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精神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