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由《九江晨報》爆出的“九江水泥市場市縣割據”引發筆者對水泥行業壟斷的思考。
在市區的“華新”水泥銷售點,記者向銷售人員表示,想運幾噸水泥到湖口。對方立即表示,沒法接下這筆生意,只會做市區里的生意。記者一再追問原因,對方卻一直閉口不答。之后,記者詢問了數家水泥廠,得到的答案一致。其中一名銷售人員表示,即使買走水泥,依舊有人要查這水泥是哪家賣的。不光是湖口不賣,都昌、瑞昌等等其他縣市的水泥生意,他們都不會接??磥?,這似乎已經成了九江水泥市場的一個潛規則。
九江市場人為“割據”難免會讓人懷疑水泥企業涉嫌價格壟斷。
種種莫名其妙的沖動 叫我繼續追尋
我們從2010年1月6日世華財的《江西水泥收購以實現區域壟斷》報道中了解到,2010年1月5日江西水泥發布公告稱,2009年12月30日,公司擬以4,665萬元收購林玉發等七個自然人持有的華盛水泥90%股權。本次收購有利于公司對福建市場的鞏固和拓展;收購的完成使公司市場半徑得到延伸和擴張。
水泥價格持續提價,使公司2009年全年業績下降幅度收窄,并于同年的10月和11月上調價格2次,均為10元/噸。11月達到305元/噸,較5-8月的275元/噸,上升了10.91%;12月繼續上升至320元/噸。公告稱有望在2010年一季度維持高位。
當年江西水泥收購所在區域的水泥企業,是為了實現區域壟斷的戰略目標。但是另一方面,這次的區域壟斷是將其它小股份進行并購,那么壟斷會不會因此而出現企業兼并重組的現象呢?換言之,大企業或借此機會進行“大魚吃小魚”的暗箱操作。
凡事求個明白 算是本性難改
江西水泥在2010年1月5日發布的公告里表明立場。所引起的價格壟斷是在產能過剩的行業背景下產生的。當年通過與中國建材進行戰略合作,與南方水泥共建新的生產線已經難以獲得行政主管部門的批準,只能通過兼并江西省內的中小水泥企業,才有望實現公司2010年底水泥產能達到3,000萬噸目標。
事實似乎已經水落石出,無獨有偶,2013年04月16日《中國經濟時報》“產能過剩危機升級,協同限產涉嫌壟斷”一文里的水泥企業家指出,水泥產能過剩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前些年東北企業不懂得自保,惡性競爭使很多企業走向破產的邊緣。為了生存,東北企業開始效仿南方搞起“協同停磨”, 即到了冬季所有企業把水泥磨關掉,只生產熟料,等到來年再集體投放市場。
產能過剩真的是水泥行業出現市場壟斷的罪魁嗎?
我們可以在近日爆出的“九江水泥市場人為割據,涉嫌價格壟斷”里清晰地看到,這起水泥市場壟斷案是由于企業之間瓜分市場蛋糕引起的。由于城市建設的加速,九江水泥需求量飛速增長,許多水泥公司都進入九江,想要分得一杯羹,這其中既包括海螺、鑫山等大型公司,也包括一些不出名的小公司。就是這么一塊大蛋糕,讓他們擠破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