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龍德會長在2014中國大型水泥企業領導人圓桌會議(C12+3峰會)上的講話。
各位水泥界的同仁、大企業的代表: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堅決遏制新增水泥產能,率先實現環境能效達標”。所以會議既有同往年相似的內容,又有新的指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決定,隨之已經和正在陸續出臺一系列的政策與法規,將直接或間接地對水泥工業的發展產生作用與影響。一方面,我們要認真貫徹中央的政策方針,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深入地探討與研究,能動地應對形勢變化。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步伐的加快,國家出臺了《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水泥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和《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由過去的一般性要求變為剛性的達標標準,對水泥行業設定了新門檻。水泥工業節能減排任務十分艱巨,因此,必須有新的舉措才能適應社會進步的要求。
在產能嚴重過剩的背景下,遏制新增產能與重復建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步伐,實現轉型升級,促進優化存量,不僅是為行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也是提高行業經濟效益的前提。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上,來自不同利益群體、不同立場的聲音和主張有待統一思想。因此需要大企業集團在遏制新增產能,率先實現節能減排方面發揮引領和凝聚作用。并且隨著一些政策法規的進一步明確,水泥行業面對的新問題和新矛盾將會比往年更加具體、更加實際,目前形勢下大家共同商討措施與對策顯得尤為必要。
下面我講三個問題:
一、2013年水泥行業的基本情況
可以歸納為6句話:
第一,產量有所增長,由上年22.1億噸增加到24.2億噸,統計口徑增長2.1億噸,同比增長9.5%;熟料比上年增加9430萬噸。根據熟料的推算,增加水泥6%左右是比較合理的。不管怎樣計算剛性需求仍在增長之中。
第二,轉型升級開始向兩頭延伸,主要表現為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術裝備研發正式啟動。以降低能耗及降低排放為主要目標的技術改造開始進入到加快步伐并有轉折性的推進階段。淘汰落后產能從量上說,去年淘汰的8000萬噸雖然比前年減少4000萬噸,但“淘汰”也在升級,淘汰的已經不僅僅是機立窯。部分環保不達標的、布局不合理的、規模相對小的新型干法窯也已經開始淘汰。所以,現在是一頭在提高技術,一頭在擴大淘汰的范圍。
第三,新增產能有所遏制,初步形成遏制新增產能的合力,為緩解急劇上升的產能及由此而帶來的無序競爭營造了良好的環境。雖然去年新增產能仍在增加,但與2012年相比,新增生產線由126條減少為80條,減少熟料產量6000萬噸;加上關停新型干法生產線37條,減少熟料能力1700萬噸,這樣共減少 7700噸新增熟料,相當1億多噸水泥,為緩解市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四,節能減排有了“倒逼”機制:一個限額,兩個標準。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水泥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和《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標準》的出臺,為水泥行業的節能減排達標提出了“倒逼”的時間和達標要求,將會拉開“達標”與“不達標”兩大陣營之間的距離。
第五,水泥行業內多數企業,特別是大企業集團對自律與協調的理性大大增加,大企業集團的引導作用越來越得到發揮,尊重市場規則,充分運用市場經濟原理和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法則的同時,從實際出發在競爭中競合。因為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市場經濟,在政府左右市場經濟的格局尚起作用的前提下,在法律法規、資源進入市場和配置的方式以及中介組織尚未健全的條件下,在優質不能優價的情況下行業自律協調,抑制無序競爭仍是必不可少的。盡管有些做法目前還不是很規范,但處在產能過剩和向市場機制轉變過渡階段,自律協調、開展對標還是很需要的。
第六,經濟效益有一定的回升與提高,為開展的技術改造和節能減排奠定了經濟基礎。2013年水泥行業的外部形勢不是十分有利,不確定因素很多,特別是在一季度幾乎沒利潤、二季度回升微利的情況下,全行業最終實現了770億元的利潤,比2012年增長120億元,成為第二個經濟效益好的年份。這其中的來源有三個方面:一是需求拉動,二是自律協調,控制新增產能;三是企業加強管理,深入挖掘潛力。會前我調研了南方水泥、紅獅水泥等企業,他們通過頂層設計細化管理、創新機制、使技術作用、機制作用、管理作用聚焦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