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日起,新建企業開始執行修訂后的《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明年6月30日起,現有企業也將執行這一標準,修訂后的標準在顆粒物、氮氧化物等指標方面都大幅收嚴。一些水泥企業近年已經開始建設脫硝設施,但增加的運行成本讓企業倍感壓力。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水泥廠就是烏煙瘴氣的形象,這一問題能否得到改觀?經常見諸報端的花園式工廠是否能代表現在水泥行業的全貌?對此,記者專訪了中國水泥協會顧問高長明。
花園式工廠還太少
水泥行業環保水平已有很大改進,但粉塵超標最為嚴重,在環保改造中不能被忽視。
記者:在您看來,我國水泥行業在產能大幅增長的過程中,環保方面的進步有哪些?
高長明:過去,國內小水泥廠很多,而且都是烏煙瘴氣,雖然沒有具體數據測定,但現在50歲左右的人都對當時小水泥廠的揚灰印象深刻。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一種說法,水泥生產中的粉塵排放量是水泥產量的2%,也就是說,生產1噸水泥會產生20公斤粉塵。那時候,一些地方都是一個山頭挨著一個山頭,每個山頭圍著幾個甚至十幾個小立窯水泥廠,一進山溝就能看到灰。在河北鹿泉、山東棗莊等地,從飛機向下看就有一團灰,那里就是小水泥廠。這樣的情況在國內司空見慣,當時我們的排放是國外水平的100多倍。
記者:這是工藝落后的原因造成的嗎?新型干法生產線推廣后,有怎樣的改觀?
高長明:當時,我認為這樣的污染是手工作坊造成的,寄希望于立窯淘汰后的新型干法水泥窯。事實確實如此,新型干法生產線逐漸增多后,粉塵排放有了很大改善。
上世紀80年代,國內立窯占80%以上,30多年后的今天,截至2012年年底,新型干法生產線已經占水泥總產量的90%以上。現在,國內新型干法生產線共有1650條,這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
2000年,我國水泥產能是5.97億噸,熟料產能為3.67億噸,立窯比例為81%,粉塵排放量為809萬噸,平均每噸熟料排放粉塵21.5千克。
2012年,我國水泥產能達到22.1億噸,熟料產能為14.3億噸,立窯比例為9%,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占比為91%,粉塵排放量為386萬噸,相當于每噸熟料的粉塵排放量為2.7千克。
新型干法生產線的推廣確實使得粉塵排放降低不少,但與國家標準要求還相差很遠,是現行國家標準要求(20 mg/m3~30mg/m3)的8倍~9倍。確實,現在有些水泥廠已經完全現代化,但這樣的“花園式工廠”數量有限,國內90%以上的水泥生產線還達不到這樣的水平。
記者:嚴重的霧霾天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在這樣的背景下,水泥行業也面臨很大壓力。對于改善粉塵排放問題,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技術支撐?
高長明:新標準對水泥窯氮氧化物排放要求是320mg/m3~400mg/m3,國內水泥企業尚未達標,但超標幅度不是很大。相比而言,顆粒物排放的超標情況更為嚴重。現在,我不反對脫硝,但要看到目前粉塵排放超標最多,環保改造中不能被忘了。而且,我提供的這些數據還都是保守估計,實際排放可能更多,廣為宣傳的“花園式工廠”讓人們忽視了粉塵問題。
我不是抹黑水泥工業,而是要讓人們知道,我們確實有進步,但還是超標,尤其在霧霾嚴重的情況下。
雖然粉塵超標最嚴重,但治理技術已經成熟。國內很多除塵設備在技術上是完全過關的,而且設備國產化之后有效降低了成本。因此,水泥廠現在完全有能力把粉塵排放降下來。我認為,現在粉塵超標最主要的原因在理念上,一些人還用立窯的水平衡量現在的排放情況,與立窯相比,現在確實有了很大進步,但當前的標準要求已經提高了。
脫硝要先把水泥窯改造好
市場上有脫硝企業夸大宣傳。需要實實在在地按照規范做好,而不是做表面文章。
記者:現在,脫硝是擺在很多水泥企業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很多地方給水泥脫硝列出了時間表,您如何看待現在水泥脫硝的進展?這一過程中有哪些問題需要注意?
高長明:目前,國內有100多條水泥生產線配套建設了脫硝系統,但是否真正使用就不知道了。與電力脫硫開始時的情況類似,一些企業認為,設備裝了就算完了,用不用、效果怎么樣就不知道了。
一般來說,一條日產能5000噸水泥生產線脫硝系統需要投資500萬元~600萬元,但有些公司為了搶占市場,只要兩三百萬元即可。現在,冒出來很多脫硝公司,無論客戶提出什么條件都敢答應。
比如一些地方和標準中對脫硝效率的要求是不科學的。因為脫硝效率與進口濃度直接相關,如果進口煙氣氮氧化物濃度為500 mg/m3,若要求脫硝效率為60%,出口濃度就要降低到200mg/m3,這樣的難度太大了。國外的要求是,不管產生了多少氮氧化物,只要末端出口達標即可。
但是,一些脫硝公司在投標時,無論業主提出什么要求,都宣稱可以做到,保證脫硝效率達到60%甚至80%。很多公司都保證自己的技術是世界最先進的,但這都是紙面上的東西,炒作毫無意義,做表面文章更多是為了商業利益。
我們應該更關注結果,而不是設備裝了沒有。在國外,很多水泥窯都配有在線監測系統,但在國內,能夠將內部成本外部化,理念的改變還需要時間。
記者:水泥脫硝是不是一定要配套SNCR脫硝設施?
高長明:不是的。在水泥生產過程中可以通過工藝改造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如果還超標,再上SNCR。水泥窯在工藝范圍內應該做的事情要首先做到最好,比如用好的噴煤管,減少氮氧化物產生,在分解爐底部進行分級燃燒,造成還原區,促使氮氧化物被還原,還要加強生產過程中的管理等,這樣將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在500 mg/m3~600mg/m3沒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再上SNCR,也比較經濟,否則,氨水會需要更多。所以,水泥企業首先要把自己的窯改造和操作管理好。
現在有些脫硝公司根本不了解水泥窯的情況,只是要賣SNCR設備。規模較大的水泥公司人才多,了解具體情況,會自己先把窯改造好。但一些中小企業不知道,可能就會去買便宜的設備來對付政府檢查,有人檢查時就用,檢查的人走了就停,這不是長久之計。
記者:新標準實施必將帶來大規模的環保改造,在這一過程中,您最擔心什么?
高長明:需要實實在在地做,按規范來做。
我國水泥行業的環保指標要求已經與德國接近,但我們控制3種~4種污染物,其他國家是控制十幾種污染物。我相信,我國的污染物控制種類也會慢慢增加,但目前的排放限值要求已經達到國外的80%~90%。這樣的指標要求與我們的社會經濟、技術等各方面能力相比,已經夠高了,但實際達到的水平差得很遠。這不僅要提高標準要求,而且要把超標的部分盡快降下來。
現在,水泥的利潤比較低,但總體來說,水泥廠還是賺錢的,因為水泥需求量較大。現在水泥廠技術先進,生產線建成投產后,七八年就可以收回成本,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為此,很多民間資本進入這一行業。但在建設過程中,也存在偷工減料的情況,減少環保設備投資。這些小型企業運行五六年后,就會有大企業進行收購,投資者轉手賣出生產線又能賺錢,因此就沒有長期打算。一定程度上,水泥行業目前的情況是急功近利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