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是一個長期以來努力解決但沒有解決好的老大難問題,過去更多表現為傳統產業如鋼材、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的產能過剩,近年則出現了新興產業的產能過剩,如光伏產業、生物制藥等。究其原因,莫不感嘆于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已經成為名符其實的制造大國。有人戲言,中國生產什么,什么東西就過剩;中國出口什么產品,什么產品就降價,不無道理。
產能過剩直白地說就是生產能力過大,遠遠超出了市場需求,進一步講就是整個行業的供給長時間遠遠超過需求的一種狀態。具體而言,一是產能過剩不是從單個企業而是從全行業角度而言的過剩,因為行業產能過剩并不意味著單個企業產能過剩,甚至還會出現行業過剩而企業產能不足,產品供不應求的狀況,比如服裝行業已經是全行業嚴重的產能過剩,但品牌服裝卻供不應求;或者相反,企業產能嚴重過剩而行業產能不足等;二是產能過剩不是從短期而是從長期而言的過剩,也就是說要從生產周期的角度來判斷是否存在產能過剩;三是產能過剩不是供給一般地大于需求,而是遠遠超過需求,導致大量產能大量閑置,有人說產能利用率在85%以下就是產能過剩,也有人認為產能利用率在79%以下是產能過剩,雖然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有大量產能長期閑置顯然就是產能過剩;四是產能過剩是指生產能力的過剩,不能簡單等同于產品過剩。一方面要看到產品過剩未必就是產能過剩,產能過剩也未必導致產品過剩;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產品過剩與產能過剩又不是沒有關系的,產品過剩既是產能過剩的表現,也是產能過剩的結果,沒有產能過剩也就不可能有產品過剩。
中國的產能過剩與產能不足并存。在所有產能過剩行業都存在一個客觀事實,就是低技術含量的產品產能過剩,處處都是競爭慘烈的紅海,利潤率極低,不少企業是賠本賺吆喝,但是高技術產品或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存在供不應求,產能不足。普通鋼材如卷材、線材、普通板材早已產能過剩,但科技含量高的鋼材產能不足,有的產品到目前為止國內還生產不出來需要進口。我國的手機早已過剩,國產手機價格一路走低,但有人告訴我,到目前為止我國還難以生產一部完整手機,關鍵零部件都需要從國外進口,這就是整機的生產過剩與關鍵零部件的生產不足甚至沒有生產能力并存的現象。
市場經濟條件下,產能過剩抑或產能不足,都是客觀存在,也都是正常現象,供求相等只是一種偶然情況。供求相等只是一種奢望。在改革開放之前,多么地希望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需要多少就生產多少,市場有多大需求就生產多少商品,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不切合實際的妄想,有人提出用高性能的計算機系統來預測、計算和迅速傳遞人們的需求,這種想法恐怕也只能停留在書本上,實踐中到什么時候都難以做到。因為從需求來說,總是時時刻刻都處于變動中。從供給來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主體的逐利本性必然誘導諸多企業進入利潤率高的行業,而任何一家企業都難以準確預測和把握市場的需求量,也難以預測和把握生產同一產品的其他企業的實際供給量,必然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在一定意義上,市場經濟就是未知的生產者遇到了未知的消費者,一切都是未知數,不是生產多了,就是生產少了。我們既看到了“蒜你狠”“豆你樂”“姜你軍”等供給不足價格猛漲的境況,也看到了大蒜1毛錢1斤,被蒜農遺棄在田間地頭任其腐爛的情形;既親眼看到豬肉價格猛漲消費者感嘆吃不起肉的情形,也看到豬肉價格大跌,養豬戶賠得一塌糊涂,小豬苗被遺棄荒郊野外變成流浪豬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