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是現在社會關注的核心點,國資委在積極推進試點工作。作為企業來說,企業是改革的主體,因為企業處在一線,改革的意愿更加迫切。
6月18日我在福建參加了“全國企業家活動日”,為什么選在福建呢?1984年福建55名廠長(經理)聯名寫了一封信——《請給我們“松綁”》,發表在福建日報,后來人民日報轉載。企業家活動日就是為了紀念這55位廠長(經理)那種改革的膽識和精神,那種對企業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我們現在的改革仍然需要這樣的一股勁兒,這樣一種精神。
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國有經濟要以股權說話
現在的改革說簡單也簡單,說復雜也復雜。改革的內容已經很清晰了,最需要的是行動。
公有經濟怎么實現?國有企業是一種,混合所有制也是一種。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這一內容的表述是革命性的。過去也有混合所有制,國外也有,但三中全會將其上升到了基本經濟制度的高度。
以后,國有企業要集中在公益性、保障性的領域。混合所有制主要在充分競爭領域。國有經濟在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就是一個股東,跟別的股東沒有區別,都要在《公司法》框架下活動。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往往不是把自己當股東,而是當成上級管理單位。
回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黨的報告中都指出國企改革的重點是多元化股份制,多元化股份制應該是國企的一種改革,股份制公司不應再是傳統的國企。但后來出現了一個國有控股的概念,其中又包括國有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國有控股企業,不管是上市公司還是相對控股公司,一切都要視同改制前的國企。哪怕百分之十幾的相對控股公司,領導人薪酬,企業工資總額和一些干部管理規定等都要參照國企有關政策執行。非巿場化的東西那么多,也難怪民企有顧慮,包括過去的國有上巿公司,把股民的錢圈進來了,但根上還是舊體制,這樣的改革完全失效。
現在搞混合所有制,又有人提出,要分出國企控股混合所有制、民企控股混合所有制,這兩個概念三中全會決議里并沒有,這樣的限定概念一提出,改革不是又回去了嗎?那就不要提混合所有制了,跟過去的搞國有控股有什么區別?
國有經濟不管占股多少,只要是混合所有制,就是股東而已,股權是可以流動的,如你給戴上國企控股混合所有制和民企控股混合所有制的帽子,那股權流動時企業性質來回轉換,現實中將無法運作。
國有經濟對國家來講有兩個職能,一個是起到公益和保障作用,另外一個就是保值增值為國家賺錢。
我去法國的時候發現,法國有雷諾20%的股份,有燃氣36%的股份,我問法國國資局局長,做這個干什么呢?他說就是投資好項目為國家賺點錢。新加坡淡馬錫完全是國家的企業,投入的大部分是競爭類領域,跑到中國投資、非洲投資,也是為了給國家賺錢。
完成公益和保障任務的是靠國有企業,而要為國家賺錢,則要通過混合所有制來實現,關鍵是在混合所制里的國有經濟只能是平等的股東,適合巿場化精神,不能再在《公司法》以外強加其他東西,這對其他股東是不公平的。要在股權范疇內活動,權力不能無限延伸。
中國建材集團持有中國建材股份46.67%,中國建材股份持有中國玻纖32.79%股份,也就是中國建材集團持有中國玻纖15%左右的股份,但對國企的規定,中國玻纖都要參照執行。國企的有關規定和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常常在這個點位上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