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經濟低迷期造成一批行業的嚴重過剩,導致企業的市場重組,拉豪合并也是在這個情況下走到一起的。大企業單憑強化內部管理或單個項目的投資難以以點帶面帶動新的盈利增長點,就像國內個別水泥企業盡管實力很強,但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還不斷新建生產線,資本市場的反應似乎并不認同。沒有戰略性大手筆,難扭市場大乾坤,拉法基豪瑞合并對國際水泥市場的影響巨大,將建立全球水泥市場的巨無霸。
應該看到,我國目前已發生的水泥行業的并購案例,絕大多數人都是“大魚吃小魚”的方式,即使像對天山水泥、寧夏賽馬上市公司的合購,也令人感到有地方政府向央企甩包袱的嫌疑,市場因素不多,所以至今西北水泥市場板塊也沒有真正形成,錯過了前幾年大好的水泥市場機會。一家母公司下的三個水泥上市公司的同業競爭問題至今還未解決。要做到像拉法基豪瑞這樣的強強聯合給全球同行帶來的沖擊,我設想有可能的是,央企兩家的水泥板塊能不能做一個大的合并;中央提出的京津冀一體化,有可能的話,金隅與冀東水泥板塊合并,這才有轟動的效應,才是真正的強強聯合,對行業的發展有根本性的觸動。
拉法基豪瑞合并對我國水泥行業是利好的消息,主要涉及到西南地區,比如華新水泥、葛洲壩水泥。如果他倆整合進來,對西南地區來說市場集中度高也是化解產能過剩重要的因素。
跨國公司之間的合并對市場的壟斷嫌疑最大,反壟斷的政府審查將會是嚴厲的。拉法基豪瑞合并對中國水泥市場是利好的,拉法基瑞安水泥和華新水泥如合并,重疊的市場集中在西南地區,而目前西南地區水泥市場的集中度偏低,這種合并無疑提高了該地區的市場集中度。據我個人與兩家公司高管的多年接觸,以及在中國兩家控股公司的表現,兩家公司的發展理念一致,但在企業的經營作風上不一樣,任何重組表面上看是資產的融合,其實合并成功的根本因素取決于不同企業文化的嫁接。在中國現有體制和文化背景下的強強聯合會出現更多的問題,早年的渤海水泥從組建到解散就是實例。
拉法基豪瑞合并有兩家各自利益需求的愿望,同時也反映出,即使是龐大的跨國公司在經濟危機時也一樣會出現市場風險。實現強強聯合的根本在于企業決策人的意愿,任何一家大企業集團的倒閉對行業利益沖擊都是巨大的,合并則是給行業發展帶來了信心,是行業利益高于企業利益的社會責任感的體現。在國內目前的體制和人文背景下出現行業中強強聯合,背后的推手更可能來自政府,而非企業家的主動意愿。我們一些企業通過市場兼并重組已做大了規模,但是正如中國建材集團宋志平董事長所說,新建項目不停止,新增產能不關門,今后也沒人敢再做市場收購了,這邊收購,那邊繼續建,何日是盡頭?而要做到強強聯合,除了體制和政策松綁外,我們的大企業領導者個人意愿往往起到決定因素。
從拉法基豪瑞合并給我們的啟示是,中國水泥行業的兼并重組在形式上也要升級,進入強強聯合才能完成行業的組織結構調整,才能為中國水泥企業的國際化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