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企業管理出版社推出《國民共進——宋志平談混合所有制》一書,該書圍繞混合所有制這一主題,詳細介紹了宋志平的改革實踐和經營哲學,并對其開創的“央企市營”、“整合優化”、“三盤牛肉”等一系列創新做法進行了詳細闡釋。當前,各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如火如荼,但許多深層次問題亟待破題,亟需來自一線的鮮活案例、成功經驗提供借鑒。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該書的出版可謂恰逢其時。
過去十年間,中國建材成功整合了上千家民營企業,演繹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傳奇。宋志平是怎樣走上混合所有制道路的?混合的過程和效果如何?混合所有制的前景怎樣?帶著這些疑問,本刊專訪宋志平董事長,深入探尋“國民共進”背后的故事。
混合的起源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混合所有制的真正起源,而混合所有制也逐漸成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
《企業管理》:近幾年您陸續推出了《包容的力量》、《央企市營》、《經營方略》三本書。《國民共進》出版后,引起企業界廣泛關注。能否介紹一下推出這本書背后的想法,這本書與您之前的三本書有什么區別?在當前的改革形勢下,它是否能成為一本關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教科書”?
宋志平: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對于這個話題,現在政府、企業和公眾都非常關注,上海、廣東等地紛紛掀起混合所有制改革熱潮,但也有不少企業顧慮重重,持觀望態度。中國建材是混合所有制的先行者,過去與上千家民營企業成功“混合”,我們所取得的成績,也是得益于混合所有制帶來的資源和動力。許多人向我提議,希望把我發展混合所有制的案例與思考集結成書,為其他企業提供些思路和借鑒。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我也很樂意把改革過程中的迷茫、坎坷、經驗、教訓拿出來和大家分享,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給讀者帶來些有益的啟示。于是,這次把近幾年關于央企市營、混合所有制和國企改革的專訪、文章整理出來,出版了這本文集。
此前企業管理出版社曾出版過介紹我企業觀點的三本書,有文集也有觀點精粹,其中《包容的力量》講的是戰略和文化,《央企市營》講的是市場化改革與運營,《經營方略》則像一本經營手記,主要講企業戰略和管理實務。而《國民共進》是在國家大力提倡發展混合所有制背景下,專門針對這個命題所出的一本書,不僅介紹了在充分競爭領域國有企業如何破解生存難題,而且闡述了如何促進不同所有制企業融合發展、深化國有企業和經濟體制改革等問題。出這本書不是為了簡單的宣傳或說教,我更沒有期望它能成為“教科書”。事實上,改革雖有規律可循,但再好的經驗也只能是借鑒。我只是希望通過這本書為中國企業界貢獻一點思想,為當前和今后的改革起到一定的鋪路作用。
《企業管理》:您曾在多個場合講,企業家的最終歸屬是成為企業思想家。出書是否是企業思想家的重要載體?
宋志平:中國有句話叫立德、立功、立言。對于企業家來說,所謂立言,就是創造并傳承代表精神和靈魂的企業思想。出書是立言的重要的載體和途徑。像杰克·韋爾奇、比爾·蓋茨、稻盛和夫,以及中國的柳傳志等知名企業家,他們不光是做了一番事業,更將自己的閃光思想傳之于世。
我做企業的基本方法是“布道”,用思想、文化指導企業發展。以前我都是現場“布道”,但后來企業發展壯大了,像中國建材有18萬人,兼做國藥董事長時,兩個企業總共26萬人,大多數干部員工一年很難見到我一次,所以就出了第一本書《包容的力量》。當時是想通過這本書進一步傳播企業戰略和文化,讓大家更好地理解并融入企業大家庭。不曾想書出版后,在企業內外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于是應出版社之約又推出后面兩本書。我常想,企業家如能把自己在實戰中的所思所想、成功和失敗記錄下來,興許會對年輕一代理解國企改革和經營管理創新有用呢,那我也是做了一件對社會、對企業界有用的事。
《企業管理》:長期以來,社會上關于“國進民退”、“國退民進”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能否談一下您對“國民共進”這四個字的理解?
宋志平:國企和民企從來都不是對立的關系。有些經濟學家總是拿科斯理論說事,強調民企的效率高過國企,其實科斯理論所研究的要么是純國企、要么是純民企。但是中國在經過了30年經濟改革后,國企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市場化改革,大部分都進行了股權多元化改造,引入了市場的機制和活力。所以,中國的國企已不是科斯眼中的國企樣本,國企和民企的互相融合不應看成誰在消滅誰。另外,國企和民企在不同階段、不同領域,此消彼長,你進我退,這屬于一般性市場競爭中的慣常現象,不應該大驚小怪,更不應該被詬病和貼標簽。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概括起來,可以稱作“國民共進”的發展模式。在市場發展過程中,國企民企必然會在體制上互相混合、功能上互相融合。也就是說,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混合所有制的真正起源,而混合所有制也逐漸發育成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比如我國絕大多數國企的核心企業都是上市公司,是和民營資本混合在一起的。從功能上看,一個大型國企,可能有上千家中小民企做外包,二者共同生存在一個產業鏈上。我對混合所有制有個“茶水”的比喻:混合所有制企業好比一杯茶水,水可能是國企的,茶葉可能是民企的,但變成茶水之后就沒辦法分開了,也沒必要去分。我提出了一個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公式:國企的實力+民企的活力=企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