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稱雄的“水泥”戰爭
水泥人網訊:短短三年!從2007年到現在,中國的水泥行業在群雄爭霸、擴張整合的的拼殺聲中風起云涌。作為建材行業的中端產品的代表,水泥行業運作的競合特征尤為明顯,成了中國經濟“市場”畫的一個縮影。
四萬億元!在國家“十一五”規劃當中,中央政府計劃完成3.8萬億元的交通基建投資,同比"十五"期間增長73% ,其中鐵路建設投資更是將達到1.5萬億元。這個巨額的投資引爆了水泥行業的市場,中外水泥企業就在這樣一個“國際化市場”中列陣廝殺。中國水泥企業原是以小、散、亂著稱,在你來我往的演變過程中,有成王敗寇的悲喜交加,也有“蠻族”的入侵與退出。市場在擴張中放大,資源在競爭中集中。
海螺水泥與中國建材,今日的兩大水泥巨頭,是貫徹這3年的兩大主角。這二者的競爭,集結了近幾年來中國商業環境進化的所有因素:外資的進退糾纏、地方企業的競爭與收購、領導者的斗智斗勇、品牌價值鏈的挖掘與重構.........再沒有水泥企業能比他們更明顯的凝縮中國商業競爭狀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把目光聚焦在兩家企業的最近三年。海螺水泥有盈利能力的優勢,中國建材有規模的優勢,但是兩者的競爭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海螺水泥重新開始了產能的擴張,中國建材則著手提升產品盈利能力的同時,注重調整集團結構。此時,兩家企業由明爭進入了暗斗階段。
擴張之路:強效應Vs大效應
三年前,海螺水泥還是穩坐水泥行業頭把交椅的位置,在華東、華中、華南地區打的那些小公司幾乎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那時,海螺水泥的口號還是“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那時的中國水泥產能已經連續多年奪得世界水泥產能總量第一的位置,但是,我們面臨了一個來自世界的尷尬局面,世界前十強水泥企業排名中,居然沒有我們的一席之地。我們正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集中度低。
正在這種尷尬的背景下,2007年9月26日,由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牽頭在上海成立了南方水泥有限公司。這個嶄新的公司,利用了3年多的時間向世人展示出這樣一張靚麗的成績單:產能超過了1億噸,總資產超過了400億元,簽署了150逾份合同,重組150逾家企業。最值得驕傲的是聯合重組后,管理整合的顯著成效。
南方水泥的迅速崛起,得到了眾多中、小型水泥公司的大力支持。正在華中、華中、華南地區的中、小型企業被海螺水泥擠的無路可走的時候,南方水泥出現了,這時這些企業不得不加入南方水泥的“隊伍”,正是這種“兩需”的因素為南方水泥的迅速崛起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南方水泥以狂飆式的速度兼并重組時,海螺水泥也沒有閑著。海螺水泥在這三年的時間里,在新建水泥生產線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改善每條生產線的水泥生產工藝和質量,以此來提升自己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海螺水泥在積極自建的同時,也在關注一些兼并收購的機會。海螺水泥掌門人郭文叁今年在參加人大會期間,曾對記者表示:“今年計劃斥資百億進行技術改造、兼并重組和節能減排。關于兼并重組方面,中西部地區是首選”,“由于去年建設的生產線產量還沒有完全釋放,海螺水泥的產量今年還會增加10%以上,目前的產量已經達到了1.4億噸,今年明年在建產能每年還會增加10%左右,”郭文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