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自4月底5月初以來,全國水泥市場價格連跌數周,致使全行業盈利前景都不容樂觀,水泥價格下調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和安徽等省份。據統計,上周北京、河北水泥價格繼續大幅下跌,幅度20-50元/噸。其中北京市場自5月初價格回落以來,累計下跌已達120元/噸。而在河北石家莊、唐山及周邊地區上周水泥價格慣性下跌20元/噸,熟料也同時下調20元/噸,石家莊地區熟料出廠價最低已到210元/噸,唐山地區熟料260元/噸,現已有個別企業因庫滿開始停產。
有業內人士指出,一季度水泥行業利潤同比下降了60%,二季度數據雖然還未發布,但行業內盈利能力最強的海螺水泥日前發布公告稱上半年公司凈利潤將同比下降50%,這已預示二季度產業經濟效益也不容樂觀。二季度天氣適宜,本該是建筑行業的高峰期,對建材的需求也應“漲潮”,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水泥價格處于下滑的態勢,而水泥企業現今又是怎樣的一種生存模式呢?
1.庫存壓力、走量政策加劇水泥價格下滑
現階段,去除庫存壓力使企業不得不采取走量策略,也因此加劇了水泥價格下滑的態勢。本網編輯也曾電訪過華北地區的龍頭水泥企業--金隅水泥與冀東水泥,對于價格下調的原因他們也表示,現今水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水泥市場一直是供大于求,而為了提升銷量,企業不可避免的會采取降價的措施。
2.為搶占市場,水泥企業面臨資金壓力
據了解除價格競爭外,賒賬、墊資也成為水泥企業搶占市場的重要手段。水泥企業在采買耗材、煤炭等產品時不給錢,采取賒賬措施;而在給大型建設項目提供產品時卻不收錢,水泥企業自己墊資。通過這些方式水泥企業雖然可以在短期內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自己的市場,但是水泥企業資金鏈之間的運作卻會面臨很大的壓力,一旦再此過程中某一環節出現問題,水泥企業的生產系統將會面臨全面癱瘓,這對水泥企業來說是一種不良的運作。
由上可知,水泥企業現今正面臨著市場和資金雙重壓力,而水泥企業要想擺脫這雙重壓力基建是下半年保障需求的重要砝碼。一方面在建設項目中,鐵路投資6-12月單月平均規模或超過500億,高于去年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發改委加快了對新項目的審批,惠及水利水電、交運等基建領域。銀河證券分析師洪亮也表示,“隨著利率下調和幾次降準,下半年貨幣政策總體預期將會保持寬松,這對新開工或者在建的一些項目提供了資金的支持,也增強了基建項目或者房地產項目的投資動力,這將會拉動水泥的潛在需求。”